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5期
2011-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蔬國人物誌
  聞思修‧馬來西亞
  淨土人間
  行入經藏
  草根菩提
  一句話的力量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5期
  絆!東日本大震災一百天

◎撰文‧李委煌攝影‧林炎煌

「絆」這個字,在日本被廣泛使用,
東日本大震災後,大大小小的加油標語更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對親人而言,就是相依為命;
對朋友而言,就是心相契而形相依;
對眾人而言,就是命運共同體,心手相連。

三個月的避難生涯,讓他們從陌生變成一家人;
海嘯沖失了摯親、家園與事業,
但在同一片屋頂下,同心團結、主動付出、相互取暖,
這就是「絆」的力量,也將是跨越災後艱困的關鍵。


黃昏了,岩手縣釜石市的上粟林地區集會所,幾位婦女開始在廚房炒菜煮飯;大片榻榻米上,幾條長桌被搬了出來,每桌坐上四到六人,每人一碗飯幾道小菜。

桌上碗盤容器講究,各式醬料一應俱全,如果不是因為牆上掛著的衣褲毛巾、四處收理整齊的生活用品,你會以為這是個社區小型聚餐,而不是避難所尋常生活的一景。

釜石市三分之二區域受海嘯重創,災後最多曾開設六十餘處避難所。這間約為五十坪的避難所,並不是政府所設立,而是來自同社區的居民集資租借,政府每日提供食材,婦女們輪流烹煮。三個月來,儘管食物有限或重複,不同的人煮出的口味也不相同,「但我們能一起生活在這裏,很開心。」

「午安!」這天下午四點多,我們脫下鞋子、拉好襪子,鞠躬彎腰、戰戰兢兢地踩上避難所的榻榻米,入境隨俗地跪坐著,和住民面對面。所幸他們和善的表情及肢體語言,緩和了我們幾許不安。

尚未開口,一旁婦人已在輕輕拭淚;但很快地,幾位婦女拿出座墊、端上熱茶,招待來自臺灣的客人。但我們不敢輕易上坐,於是透過翻譯自我介紹;幾句鬧笑話的日語,讓大家呵呵笑了起來,席地輕鬆閒聊,讓彼此愈來愈親近,就像是親友間的聚會。

輪到他們自我介紹了。皮膚黝黑的佐藤豐,已近七十歲,專長是汽車板金;他的工廠、住家全毀了,更被劃入危險禁建範圍,至少兩、三年內不可能取得建築許可證;他提案向政府反映,等候協助。

植田義人從事農漁業,他去年才全數更新農具,災後當然全部流失;而他養殖的干貝才準備要採收,也毀於海嘯。但他還算是幸運的,地震發生時,他正潛在海裏,趕緊浮上水面搭船,逃到陸地後開車帶著九十多歲老母親往高處急駛,回望時海浪緊追在後……

柏崎龍太郎說,海嘯奪去了他的獨生女;因此當他領到慈濟給予的慰問金,會先買個佛龕,好好供奉女兒。

「災後大家生活在一起,反而讓我不那麼悲傷;甚至還培養出『革命情感』。」這陣子,已陸續有人搬入組合屋,仍在等候分配的他們,也會不捨地為遷出者舉辦送別會。

這個避難所目前約有六、七對夫婦,柏崎龍太郎說,男人們平日負責外出蒐集災後重建情報、與相關單位開會協調、協助物資調度與運送;女人則留守,負責每日三餐的準備及環境清理。

既然是個大家庭,就需要有規矩,他們每日清晨五點半前起床,打掃、用餐,再出門分頭購物、處理事務;下午常需接待訪客,例如醫師、警察與志工團體等。晚餐前後交換訊息,晚上九點便熄燈禁語,免得打擾到其他人。

我們曾在其他避難所觀察到冷漠、封閉、不安等氛圍,因為缺乏隱私,居民各有心事、壓抑情緒,加上失去工作,難以維持穩定的生活步調,很容易胡思亂想甚或絕望。

眼前這個小小的明亮空間,這群人的互助與關懷,處處教我們感動。

是用餐時間了,我們知道該道別;但他們盛情邀請難以婉拒,遞上白飯和素味噌湯,讓我們享用了進入東北災區數日來,最溫情又美味的一頓晚餐。

車即將發動,一位媽媽往車門衝來,圍裙上兜滿了飲料,一定要我們一人拿一瓶;他們笑著臉揮著手,送這批臺灣客人離去。

車上的我們內心激動。他們勇敢迎接陌生人,以平常心述說著自己的遭遇,甚至以樂觀與勇氣鼓舞了我們。

衷心地向他們說:「我們一起加油!」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