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5期
2011-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蔬國人物誌
  聞思修‧馬來西亞
  淨土人間
  行入經藏
  草根菩提
  一句話的力量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5期
  二十二日 共福業,不共惡業

 

◆5‧22《農四月‧二十》

【靜思小語】貪瞋癡匯聚,眾生共業;福業凝聚,眾生共福。

把握當下,懺惡向善

「一念之差會造惡,一念虔誠也能造善。莫逞一時之快而殃及他人;人人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則能造福人群。」

早會時間,上人教眾,要使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存乎人心,只要人人從自己做起,發一念善,每個人都有救世的能力;人人凝聚福業,則眾生共福。

「法譬如水」歌詞:「佛言愛欲如癡獄,身心煎熬苦難離。」上人說明,身、口、意所造的十大惡業,天天都在社會上演,故世間充滿惡濁、人與人之間衝突對立,這就是「眾生共業」;若能及早自我反省,終止惡念、惡業、惡行,社會自然祥和無紛爭。

「『懺』即『滌』——滌心垢,也就是洗滌心靈的垢穢。懺悔則清淨,已知過去的錯失,掌握剎那間的發心,廣結好緣,往對的方向持續精進。」

上人叮嚀大家「懺惡向善」,把過去的惡念洗滌乾淨,心心念念向善且行佛法;「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持續心靈的懺悔與齋戒。

無私大愛,慧命資糧

聆聽「法譬如水」演繹工作團隊及入經藏菩薩分享,上人讚許花蓮慈濟人善盡地主之誼「護法」,以「誠意方殷」迎接菩薩到來,故而「諸佛現全身」。

「人人一佛心,人人共一心,你合我、我合他,他你我彼此合齊,才能展現令人震撼的整體美。」

去年開始,花蓮地區慈濟人開始獨當一面,承擔營隊活動各功能團隊。上人指出:「從承擔當中,體會到自己也有力量,有信心亦有心得,並感受到付出原來是這麼歡喜的事。在成就別人的同時,對方得到歡喜,自己則得到『德』。」

《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品〉、〈藥王菩薩本事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等,詳述每一位菩薩的願力。上人表示:所有的菩薩行都是愛——無私的大愛。「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因世間有如此多苦難人,才能成就菩薩的道業;為苦難人付出,復從助人中有所體會,就是菩薩的慧命資糧。」

弟子慧命增長,是為人師者最大的期待,上人道出深切之期許。「有些人面對受災受難的人,能傾盡生命去付出;然而回歸到團體中,習氣仍存而與人計較、磨擦。修行要從自己開始,開闊心胸,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四神湯』自我調心。」

「感恩、尊重、愛」是慈濟法門,上人教眾要顧好聲色,即使是一個皺眉,無須聲量大,也會讓人察覺到自己內心起煩惱。「人人要開闊心胸,時時刻刻以懺悔洗滌心靈,淨除驕慢貢高等習氣;展現菩薩軟實力——柔軟而堅實的力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