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日 涓涓清流化為大氣流
◆6‧30《農五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清流之泉要向上湧,需要「道德人文」作助力,涓涓細流才能化為大氣流。
開心門迎接福緣
馬來西亞吉打的洪秀慧自幼左臉生長神經纖維瘤,逐年變大,下拉至頸部,導致左眼失明、鼻子嘴巴歪斜;但她樂觀向學,就讀大學時也有好人緣。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徐克成院長二○○六年從媒體得知秀慧的病狀,自費前往了解,認為可以進行手術;於是吉打華人大會堂籌募善款,資助秀慧和媽媽前往廣州切除腫瘤。去年大學畢業,即使在外表異常、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困境下,她也不放棄,終於在慈濟吉打分會財務組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
「打開心胸,就可以走出光明的人生路。」早會時間,上人讚歎秀慧的樂觀進取;也提醒人人,生而五官端正、六根健全即是有福,天生自然就應感恩。
福建廈門的蔡滴水,自幼臉部血管瘤增生,因家貧無力就醫,腫瘤垂至胸前,導致右眼失明、影響說話和進食,他深感自卑,沒有上學也沒有朋友。二○○八年慈濟人進行冬令發放時,發現了蔡滴水的困境,開始關懷,更為他籌募手術費用,得到民政局支持、廈門市慈善總會發動募款。
在志工持續陪伴與鼓勵下,蔡滴水終於鼓起勇氣接受手術治療,在廈門長庚醫院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切除一點四公斤肉瘤。腫瘤切除後,蔡滴水馬上就到慈濟環保站作志工,一個月還省下人民幣六元捐出,希望幫助其他更需要的人,回饋社會大眾給予他的愛。
上人讚歎秀慧和滴水心性善良願助他人,有善緣得遇貴人,擺脫沈重的顏顱負擔,發願回饋社會。
「天生有疾為『正報』,生長在貧苦家庭為『依報』;若無善因緣,或許就在貧苦的環境中終身受苦。而兩位皆有福緣,得到來自各界的幫助,改善身體狀況與生活環境。要深思因緣果報之理,自我警惕莫造惡業,多付出、結好緣,為來日鋪路、為來生造福。」
不可少毅力勇氣
四、五十年前佛教給人的印象,多是為往生者誦經或信眾到寺院求平安;然而二十多歲時的上人,直覺佛法應是清淨無染的出世精神;在小木屋靜修六個月,抄寫、禮拜、研讀《法華經》,更堅定了道心。上人深感佛法是一股淨化人心的清流,為了救心救世,遂在克難中創立慈濟功德會;四十五年來致力「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如今全球均可見慈濟人付出的身影。
與大愛電視臺新聞部主管談話,上人以自身歷程鼓勵主管對自己建立信心,堅守清流媒體的本分,引導觀眾放眼天下;以報導人性之美為使命,看見世間苦相、見苦知福。
上人表示,自己未曾離開臺灣,而是原地深耕,挖掘人心清泉。「然清流之泉要向上湧,需要有一股『氣』。」
這股「氣」,上人進一步說明是「道德人文」。「在饒富人文之氣的地方,很自然就會構成道德;有道德氣氛,社會自然有祥和之氣。反之,『業』也是一股氣,讓眾生不由自主、隨業受報。」
上人教勉,既選擇從事新聞傳播,就是要關懷社會、為社會做耳目,見聞必須深遠,不聞聲起舞,亦莫加以煽動。「要以淨化人心為使命,站穩清流;進一步將涓涓清流化為大氣流,沖淡污濁風氣。」
身為主管,上人教勉要「在大愛中守護愛」。「不只是名為『大愛』,內心亦要守住大愛。只要守住愛、多關懷同仁,愛的鍊帶環環相扣,即形成清泉之氣。」
聞主管述及心中另一牽掛,上人教其要「化小愛為大愛,用大愛包住小愛」。「個人事小,天下事大;天下不平安,再濃厚的小愛,在烽火連天的地方也是折磨。」
世事無法盡如人意,上人敦勉,毅力勇氣不可或缺。「莫只想著減輕負擔;既來人間,就要勇於承擔。勇於承擔不是一人能為,需要增加力量,人多力量才大。唯有充分的愛,社會才有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