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至二十一日 少不了你一人
◆7‧20~21《農六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莫認為「不差我一個人」,行善付出「少不了任何一人」。
草露風光,莫執著
六十一歲的伊東信一先生,去年剛退休,買了遊艇,夢想過著悠閒生活;怎知今年三月十一日突來的海嘯奪走畢生積蓄,他心中充滿怨恨。慈濟東日本大地震第一次發放現場,志工森元雅琴在領取慰問金的隊伍中,看出他的愁緒,傾聽他訴說心聲。
「當有一天闔上眼,所有東西都帶不走。您和家人都平安,已比許多人幸福了。」志工簡單幾句話,讓伊東先生心開意解;慈濟第二梯次發放時,伊東先生從釜石市趕到山田町現場,這次他的身分不是受災民眾,而是志工。
「草露風光、幻夢泡影,正是人生的寫照。」早會時間,上人有感而言,夜間凝集在草葉尖端的露珠,顯現美麗色彩;然而在晨曦映照下,迅即消失、破滅。
「人生如草尖露、水上泡,何須鑽營、計較?天下有無數苦難人待援,要結合全球的愛心力量,才能廣泛救助。期待人人把握有限生命,為大地人間付出。」
一手動時,千手動
與醫療志業體主管談話,上人殷盼人人「合心」。「小乾坤的人心能合,天地大乾坤才能調和。」
上人表示,全球近七十億人口中,只顧自我享樂的人偏多,發心付出者僅有少數,此即是現世災難頻生的原因之一。
「不能認為『不差我一個人』;要成就好事,實在『少不了任何一人』。人人能同一心向,才能『一手動時千手動』,用愛撫平人間傷痛。」
醫療救傷病,不分宗教一視同仁。上人言,這分虔誠無私之愛,是二十多年前慈濟建醫院的初衷;殷盼醫療與教育志業緊密相合,以寬宏的心胸、清淨無染的大愛培訓人才,使能盡本分,在人間發揮清淨良能。
放下疑念,弭是非
與海外慈濟人談話,上人感恩大家「慈悲等觀」,「教富濟貧」且「濟貧教富」,讓人人都能富有愛。
天堂與地獄都難以成佛,唯有人間可修行。上人強調,慈濟宗門,正是以天下眾生為修菩薩行的道場。「海外弟子雖然離我遙遠,卻很貼心,把靜思法脈、慈濟志業帶到居住地,走入人群救度苦難人,也讓更多人認識佛教的濟世精神。」
然而,上人提醒,必須傳承「靜思法脈」,才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就地開啟「慈濟宗門」,讓法脈宗門在異鄉落地生根。
「慈濟慈善志業並非一般的民間慈善工作,最重要的是以宗教的大愛無私精神,為大地人間付出;故能以寬闊大愛包容不同信仰者,樹立慈濟宗門之風。」
生命短短幾十年,上人勉眾好好把握,立下永恆的志願,共同一心、方向一致,為苦難人付出,拓寬生命的深廣度。「不要分『我這邊』、『你那邊』;或因人言而起煩惱、磨擦。就像一輛馬車,無論是雙馬拉車或是四馬拉車,每一匹馬能同一方向,才能快速前進。」
面對人與人間的誤會爭執、情緒反應等糾纏難解,上人教導站在更高點,看得更廣更闊。「莫談是非,否則小事也會引發軒然大波。亦莫將是非放在心上,否則疑念會像傳染病一樣擴散,使心隨著是是非非起伏不定。」
是非止於智者,上人希望慈濟人都是有智慧者。「徒有知識者,難免自恃聰明而不願屈就、與人爭奪;有智慧者,不與人斤斤計較,唯用心於利益天下眾生。」
上人殷勉慈濟人破除我執、我見,提起超然智慧,為利益天下眾生而付出。
克服病痛,做好事
四川洛水二十三歲的楊興萍,十歲即罹患硬皮症,皮膚逐漸硬化、喪失排汗功能;與聾啞的母親相依為命,每月靠政府補助金過活。
二○○八年四川強震後,興萍看到慈濟志工為鄉親煮熱食,深受感動;去年六月,志工在板房區宣導環保,興萍決定加入。即使雙腳疼痛難受、皮膚因日曬癢痛,仍堅持做環保,並勇敢募回收物,被拒絕也不屈不撓。
興萍說:「只要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我要把好心人的愛傳遞下去,回報社會。」這分堅持做好事的精神,感動母親一起投入志工培訓。
二十一日早會時間,上人稱歎興萍立志堅定、以毅力克服病痛,實難能可貴。也感恩全球慈濟人在各地推行環保,努力喚醒大眾覺察大地崩毀與自身習氣緊密相關,進而改變生活方式。
四川環保志業從零開始,當地志工依循臺灣慈濟環保理念,努力在地落實、遍植環保新芽。漢旺志工彭遠鳳投入環保一年多,她表示:「做環保的功德財,別人永遠拿不走;人人出一分力,就有足夠的力量改善地球環境。」
上人肯定師姊有智慧。「環境惡化,全球皆陷入危機中,莫再沈迷於享受。保護大地環境,人人有責;若不提高警覺,生活依舊奢侈浪費,將加速大地毀壞的速度。臺灣以愛、以善為寶,更要以勤儉、惜福為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