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2期
2015-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世間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助人線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2期
  慈悲胸懷 醫者父母心
◎撰文‧何姿儀 攝影‧簡淑絲



經歷了鋪天蓋地的驚人大雨、
規模七點三的強烈淺層地震、
才剛離開的危樓瞬間坍毀……
彷彿歷劫歸來,賴俊良無限的感恩與不捨,
希望凝聚更多人的關懷,持續幫助尼泊爾。

風塵僕僕一路從尼泊爾輾轉經香港回到臺灣,再從桃園南下嘉義大林,賴俊良副院長與熱情迎接的同仁分享致意,轉過身直奔診間。胸腔內科兩位年輕醫師陳信均與陳易宏,一口氣報告了十幾位病人的情況,這些都是賴副院長出國賑災前囑託照顧的住院病人;為了即時掌握病人的發展,他穿著一身藍天白雲,更加黝黑的膚色與染成土黃色的白褲,在診間敏銳地聆聽與討論著。

兩位醫師才相繼離開診間,緊接著病人就進來了——在從桃園機場返回醫院的高速公路上,接到病人的求助電話,因突然咳血感到心驚害怕,賴俊良毫不遲疑地要他們立刻回來醫院看診。

診間外,陸續來了病人與家屬。「出國賑災前,他們剛診斷罹患癌症,通常新病人都會非常焦慮不安,我不想再拖,趕快約他們回來做進一步的檢查與說明。」

醫者父母心,賴俊良不畏身體的勞累,依舊專注聆聽、分析、解說,讓病人安心。

五月六日出發,十四日返抵國門,尼泊爾之行他不但參與醫療服務,更經歷了規模七點三的強烈地震,也目睹遮雨棚因瞬間大雨而倒塌,更共同成就了慈濟在當地的第一場大型發放、在佛誕地參與浴佛典禮與膚慰人心的愛灑活動……

彷彿歷劫歸來,賴俊良無限的感恩與不捨,隔天便立刻走入志工活動中分享,募心募愛,凝聚更多人的關懷,持續幫助尼泊爾。

 

災難初體驗

到達尼泊爾的第一天,賴俊良與行動醫療團隊隨著尼爾蒂斯醫師來到一個鄉下村落,空氣裏飄來陣陣屍臭味,沿路許多居民枯坐著;再轉一個彎,災難的場景瞬間映入眼簾──房子倒的倒、塌的塌,眼前的一堆磚土廢墟,竟原是棟五層高的樓房。

「至今政府只計畫針對每位罹難者發放三百元美金的撫恤金,對於房屋倒塌的部分則尚未有具體方案。」居民紛紛指著廢墟說:「這是我家。」面對一片殘破不堪,他們束手無策,眼神空洞。賴俊良感到震撼,「這樣一處一處的災區很多,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臨時醫療站,三位醫師在三個小時看了一百三十四位病人,這並不容易──由於車輛能載運的人員有限,一位當地護理師夾在兩組醫師與病人之間翻譯,還要協助許多醫療作業,極為忙碌。

五月九日上午,在曼索里帳棚區定點醫療站的現場,居民仰望天空便說:「等會兒會下大雨。」海島型氣候的臺灣,下雨並不少見,賴俊良不以為意繼續看診。怎知,豆大的雨滴瞬間嘩啦啦地從天空傾倒而下,護理師發現地面開始積水,大家趕忙搬運藥品避免受到波及,不久遮雨棚就因承受不了積水重量而倒塌,身上的白褲也因泥濘噴濺而變黃褲了。

瞬間雨量宣洩不及,地面積水灌進了帳棚,「還好慈濟準備可摺疊的福慧床,發揮了極大功用,對臥床病人幫助很大,讓他們的傷口避免因泡水而惡化。」

「尼爾醫師說,這種雨量在當地算是小case,六月雨季來臨,這樣的大雨會整天下個不停,居民的生活更陷入困境。」帳棚區所在地附近有兩條小溪,雨季來臨甚至可能淹水達一尺,這也是積極幫助居民早日脫離苦難的慈濟人,正殷切在思考與設法解決的問題。

 

在慈濟醫療站,賴俊良與醫師們一起診治一位肺疾患者,研究病情。

佛誕日療心

五月十日,全球慈濟人同步舉辦三節合一浴佛典禮。這天對於正在佛誕地的慈濟賑災醫療團來說,與佛陀的慈悲胸懷更有了非比尋常的聯結。經過師兄師姊不捨晝夜地奔走、溝通與規畫,這一天展開了在當地的第一場大型發放暨浴佛典禮。

「當地人沒有排隊習慣,師兄師姊費了相當大的心思,引導群眾排出井然有序的隊伍。起初現場秩序有點亂,以為民眾難以配合,沒想到當翻譯請大眾合十時,所有人都同時合掌了。」這一幕令賴俊良印象深刻,而更令他感動的,是居民的至誠敬意。

「自己很幸運,並沒有經歷真正的苦難,過去參加浴佛典禮,只是恭敬禮佛,並不會特別求什麼,但這場浴佛心境非常不同。在世紀的災難後,居民虔誠地合十、禮佛、接花香,許多老人家將淨水往自己的臉上潑灑,懇求佛菩薩眾神保佑。」他相信這場儀式,為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心靈慰藉。

 

強震夜難眠

連續三天的發放,醫療團員除了定點看診、往診外,也發揮了多功能。五月十二日,賴俊良與臺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黃盟仁,以及廖明泉師兄,陪著居民將物資帶回家中,並關心生活情況。「自認為比較年輕,扛起其中最大一包三十公斤重的物資,起初覺得還可以,走了幾公里,後來幾乎跟不上居民的腳步。」

婦人與她兄弟姊妹的家都毀了,只能寄人籬下。「如果沒有慈濟,這一區的人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婦人誠懇又感動地說,並帶著大家一起回她受損的房子看看。

「這些牆壁不要碰,不然可能會倒。」在只容一人寬的狹窄樓梯上,婦人善意提醒著。大地震後婦人被迫離開,再次回到熟悉的家,她迫不及待地往樓上走。賴俊良感到不忍,卻走得心驚膽顫,「受損的牆壁維持恐怖的平衡,加壓就可能傾倒,居民用木頭在外牆撐著,從破掉的牆壁往外看,全區慘不忍睹。」而讓他意外的是,下樓時,從其他樓層傳來人聲,竟有人仍住在其中。

見到慈濟人走進災區,另一位居民靠了過來。地震至今,她的苦悶煩惱無處可解,說著便號啕大哭了起來,廖明泉師兄立刻膚慰擁抱。隨著她的腳步,眾人小心翼翼爬過廢墟才到她的家,災區一片死寂,令人心痛。

回到帳棚區,居民因慈濟人的愛灑而祥和溫馨,這時卻一陣頭暈目眩的錯覺襲來,鳥群漫天飛散,地鳴隆隆作響,孩童放聲哭號,大人們驚惶尖叫;突然,剛才去過的房子轟的一聲化為一片煙塵……是一次極淺層的大地震!

賴俊良和葉光庭醫師、郭瑞敏護理師,帶著醫藥用品衝往健康中心,街道上群眾歇斯底里地逃難,拍打車子、鳴按喇叭,秩序大亂,恍如人間煉獄。

健康中心是距離重災區最近的醫療據點,第一時間湧入了大量的外傷、骨折患者;而後因驚嚇而休克、因灰塵造成氣喘發作、心肺症狀惡化的病人也陸續送來。「病人整個臉都發黑了,趕緊讓他吸支氣管擴張劑;我們的藥物對他們來說是很有效的,吸了一陣子終於慢慢改善。」

當天夜晚,賴俊良在一次芮氏規模六以上的餘震中被震醒,高處的物品摔落地面。「過去遇到地震並不感到害怕,這天晚上,真的感覺到恐怖。」經歷這一場大地震,更能體會居民的驚恐,需要匯聚更多的祝福與力量,幫助他們重生。

 

親身體驗強震、烈日、大雨……第三梯次賑災醫療團感悟深刻;而當地青年人熱情真誠,志願參與慈濟賑災,更讓志工們看到災區的希望。

父親的承擔

隨著急性醫療的需求趨緩,第三梯醫療團在災區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即是拜訪當地醫院,為中長期照顧居民尋找更多合作的可能。

將近三百床的B&B醫院,是加德滿都市內最優秀的骨科及創傷醫院,然而他們卻將收入用來維持另一家附設在山頭上,六十七床的小兒骨科慈善醫院,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病人住院治療與家屬食宿完全免費,照顧了相當多困苦家庭。醫院為了節省開銷,自行製作輔具、義肢,並關注長期住院的兒童教育問題,不但有兒童遊憩的園區,醫院裏也設置一間教室,「教室裏滿是書香味,讓人彷彿回到小學時光。」

賴俊良感動又慚愧,「在這樣克難的環境中他們堅持行善,環境設備雖然老舊,但愛心一點也不落伍。」

當一行人帶著感動的心情準備下山,遠遠地從斜坡的那頭,看到一位劬瘦的父親背著女兒緩緩走上來。「女兒腳上裹著層層石膏,應該是很重的。自己在上山的路程都暈車了,這父親究竟走了多久?」

當地醫師親切地與父親打招呼,說明他們是來回診的。女孩因先天性髖關節脫臼,須趁幼年早期固定,否則將終生癱瘓。「父親一個月收入只有五美元,大熱天身上穿的外套,是在夜晚露宿車站用以禦寒的,他就這樣一路背著女兒步行、搭車、步行,經過三天才到達醫院。」

了解這對父女就醫和生活的困難,志工評估後給予補助,也希望暫時對這位堅毅的父親有所幫忙。「女孩是幸運的,能有這樣的父親,否則她未來一生都會很折磨。父親身上流露著鄉下人的單純,也因為有他對女兒如此無所求的付出,讓我們有因緣相遇。」賴俊良感到溫馨愉快與掛念。

在這苦難偏多的地方,復健之路如此漫長,除了家園需要重建,心靈更需要持續的陪伴與關懷;此時雖然有許多來自遠方的力量,更需要親幫親、鄰幫鄰,匯聚居民的力量重生。「災難雖然給了尼泊爾很大的考驗,但是如果能從災難中站起來,尼泊爾一定會愈來愈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