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2期
2015-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世間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助人線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2期
  四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 饒益眾生

4.24~25《農三月‧初六至初七》

【靜思小語】莫為享受而生活,要為利益眾生而生活。

轉心念,利眾生

連續多日的海外會務報告圓滿。早會時間,上人表示,從中看到很多令人不捨的苦難人生,也看到充滿愛心的菩薩人生。「海外慈濟人在富裕如天堂的國度,努力度化人心;在苦困如地獄的國度,盡心力救濟苦難,引導人人啟發心靈財富。」

上人叮囑身在慈濟發源地的臺灣慈濟人,要發揮「誠之情誼」,不分宗教、種族,殷勤播撒愛的種子,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至誠之情。

「莫為享受而生活,應為利益眾生而生活。要以身作則,懷抱深厚的愛,實實在在、誠懇付出,才能『教之慇實』,帶動人人開啟心靈之愛。」

 

艱辛路,步步行

慈濟歷史上的今天——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是花蓮慈濟醫院第二次動土典禮,當時的錄影畫面中,留下上人含淚咬牙的悲欣神情。

「那時心情很激動。大筆建院經費尚無著落,也沒有找到醫療人才;動土後,每半個月要付一次工程費,錢從哪裏來?但是認定應該做的事,做就對了!」

醫療志業步步艱辛;一路走來,如今全臺已有六所慈濟醫院發揮醫療良能。其中玉里、關山慈院位處偏鄉,人才招募不易,上人感恩張玉麟、潘永謙兩位院長幾乎全年無休,帶領同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慈濟志業能發揮愛的良能,來自無數志工長年累月護持。「感恩人間菩薩合和互協,讓愛普及——不只自己付出愛心,也走入人群啟發愛心、穩定人心,讓人間充滿溫馨與希望。」

《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與訪客談及佛陀造像,上人表示,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塑像,塑像是讓後代依相稱名,知曉人間曾有一位覺悟成道的聖人;而各朝各代佛像皆有不同造型。

「佛陀生於人間,在人間修行、也在人間覺悟成道。他透徹宇宙間的真理,不斷來回人間說法,引導人人覺悟真理、回歸真如本性;所以慈濟稱佛陀為『宇宙大覺者』。」

佛陀覺悟成道那一刻曾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上人以此說明,人人都具有佛性;「拜佛」,其實禮拜的對象是清淨自性。

「只要啟發本具的清淨智慧,人人都能成佛。所以,現代塑造的佛像,應讓人體會佛陀的精神——人人心中有佛。」

上人指出,佛陀精神並非在某一造像上,而是遍布虛空。要將這分精神理念,撒布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人人「以佛心為己心」,將佛陀的大慈悲心,落實於行動中。

「凡夫煩惱重重,所以人間紛擾不斷。佛法就如密雲彌布,降下華雨滋潤眾生的菩提苗,讓不同根機的眾生都能吸收法水,成長慧命。」

 

助人者,最大富

新聞報導智利南部又有火山爆發——沈寂半世紀的卡爾布科火山二十二日爆發,大量岩漿和火山灰瀰漫,點亮整個夜空。當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疏散五千人。

二十五日早會,上人有感而言,剛剛聽到大家唱〈一家人〉:「我的快樂來自你的笑聲……」聽到快樂的笑聲、見到彼此的笑臉,是多麼幸福!

「能夠天天平安見面,相互問候、彼此祝福,多麼美好!然而人間苦難偏多,除了大自然的災害為人們帶來災難,還有心靈無明煩惱造作的人禍苦難,讓許多人難以求得如此平凡美好的幸福。」

居住在莫三比克貧民區的寶拉,印度裔的先生年輕時來此經商,曾經事業有成,後來妻離子散、財產一空,流落貧民區靠人接濟。

與寶拉結婚後,這段婚姻因種族、宗教等因素不被親友接受,讓寶拉十多年來悶悶不樂、不願出門;直到接觸慈濟,了解「普天三無」的大愛精神,她重拾對人性的信心。

寶拉跟隨慈濟人訪貧,看見許多人生活比自己更苦、聽聞許多艱難的人生故事,心念一轉,堅定行菩薩道的心志。她不只自己付出,也不分貧富,積極勸募他人的愛心,恭敬地接過貧窮人一元、五角的捐款,一筆一筆詳細登記,讓窮人也有機會造福。

「億萬富翁淪為貧民,見證人生無常、財富不可依恃。寶拉因慈濟愛而轉變,心靈由貧轉富;說明能幫助他人最有福。」

上人讚歎寶拉平等看待每一個人,這就是慈悲等觀的菩薩心。「只要有善良的愛心,人人都可以成為人間菩薩,發揮救人良能。」

印尼慈濟人關懷奴魯亞‧伊曼習經院十多年,協助改善院童生活,並援建校舍、定期前往分享《靜思語》;長年互動讓習經院師生與慈濟建立真誠友誼。一位青年在完成學業後回到故鄉,謹記慈濟人教導,用愛為年長鄉親付出,為鄉里的孩子傳授知識、教導做人道理。

「一滴法水滴入心、發揮真誠之愛,就能啟發他人源源不絕的大愛。」上人欣見無私大愛代代傳承;並期勉人人將善法入心,把握人生方向,帶動更多人發揮良能。

 

勤造福,莫造禍

一千三百多位花蓮慈中師生、家長,清晨從學校路跑回精舍,並捐出響應「竹筒歲月」所儲存的善款。

「一滴水落入大海,就成為永不乾涸的水。每個人的愛心力量積聚起來,可以幫助無數苦難人。」上人勉勵同學要維持人見人愛的清新形象,修養出清淨、純真、善良的人格。

現今資訊科技發達,上人叮囑年輕學子,莫沈迷於網路虛擬世界,要善用科技,專心學習、吸收正法。

「要『造福』而非『造禍』——要學得知識增長智慧、開闊國際觀;莫讓雜亂資訊、惡濁觀念左右心靈,衍生事端、造禍人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