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2期
2015-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世間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助人線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2期
  四月十五至十六日 鋪平心路

4.15~16《農二月‧二十七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平撫愛、恨、怨、憎,莫自我障礙且障礙他人。

捨愛憎,斷苦因

「人心不平等、不平衡,起怨、嫉、妒等惡念,容易以言行傷害人,造惡因、結惡緣。仇恨連綿,因緣果報不斷累積,生生世世結冤結仇、受苦難脫。」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佛陀來人間說法,希望喚醒人人本具的清淨覺性,不起怨嫌、生煩惱,造作種種苦。

「佛陀以慈悲心看待一切,視冤、親皆平等。若人人都能學習這分平等心,彼此感恩、尊重、愛,人間就不會有衝突。」

上人提及近日一則國際新聞——一位母親的愛子被仇家殺死,兇手被捕後,她見對方母親亦是哀痛欲絕,遂向法官求情,希望減輕兇手的罪刑。

「這就是『冤親平等』的寬闊心胸!有這分寬闊大愛,於己,心靈不受仇恨糾纏;於人,用愛阻止另一場家庭悲劇。」

上人教導,普天下沒有不能原諒的人。「別人傷害我們,是一時的錯誤,莫冤冤相報。『冤可解,不可結』,要學習轉念,用開闊的心寬恕對方。」

有些人懷有「嫉賢妒能」的心態,擔心別人比自己高明;或聽到別人受稱讚,總是不以為然。上人表示,此心態會阻礙自我精進。

「嫉妒心,會讓人起惡念、生毀謗。見人修善法不但不跟進,還造謠誹謗,將擾亂人心、斷人善根,是很深的障礙。」

凡夫心常處無明,動輒起愛、恨、怨、憎;心路坎坷不平,不只自我障礙,也會障礙他人。上人教眾,以佛法轉心念。「鋪平心路,不起分別、貪執念,無愛憎、不執著;才能斷除苦因、遠離煩惱業力。」

佛陀法雨平等普施;學佛者如何用法耕耘心田?上人教眾:「發大心,就有廣大心田可受法雨滋潤。若自我封閉,不願讓陽光灑入心地,將永處黑暗無明中;不肯用心耕耘,心地將遍生雜草。」

上人叮嚀,以佛法修除無明、增長智慧,進而啟動善根。「善根扎得深、心不存嫉妒,就不會因人我是非而亂心、自我障礙;能以堅定心志力行菩提大直道,通達真實法。」

 

見苦難,以愛助

在約旦,慈濟志工關懷安曼省窪地阿頓區貧民已逾十年;此地貧富差距大,經濟中上家庭住在高級住宅區,貧民卻是用木板、塑膠布勉強搭起棲身之處,很多人一個月的收入,還不及中上家庭吃一餐的費用。

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十四日,約旦慈濟人前往發放糧食與生活用品,也邀請醫師一起到南部的沙格拉發放、義診。

十六日早會,上人感嘆:「『富人一餐飯,窮人一年糧。』出生在貧苦環境實為無奈!但只要人人力行『八分飽,兩分助人好』,就能累積大力量,幫助貧窮人脫困。」

在印尼西爪哇山區,有兩個村莊以一座吊橋相連,居民務農、就醫、孩童上學等,都必須冒險通過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的橋。萬隆慈濟人與印尼軍方攜手合作,為村民援建穩固的橋梁,四月七日動土。

看到慈濟人匯合愛心能量,共同為山村居民努力付出,上人讚歎之餘,也欣言感受到幸福。「因為感受到愛,所以有幸福感。人心有愛,人人心靈方向一致,去為需要的人付出,無論出錢還是出力,都會感受到歡喜。」

慈濟人付出無所求,唯望人人生活平安幸福;上人以環保志工為例,感恩大家長年累月回收資源,用愛呵護大地、延續物命,減少大地資源的消耗。

「他們天天戒慎虔誠,為大地、為人類付出。人人生活平安、身體健康,相互幫助,就是最有福的社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