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2期
2011-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關懷巴基斯坦世紀水患
  祝福快遞
  蔬國人物誌‧美國
  疾風勁草
  特別報導
  聞思修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0年二月)
  一句話的力量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2期
  二十日 真善美人生

 

◆2‧20《農正月‧十八》
【靜思小語】善用分秒,為每天寫下真善美篇章。

修醫道,立使命

「人生無分貧富,病苦為最,唯醫療能解救;習醫如修行,要啟發慈悲心,篤定搶救生命的使命。」志工早會中,上人期許在座「合心共識營」的新進醫師、住院醫師們建立「用生命走入病患生命,去搶救生命」的使命。

佛為眾生應機說法,宛如對症下藥;上人以佛陀稱號之一的「大醫王」稱呼醫師,乃期待「醫者之愛如佛心」,醫師也能具備佛心與菩薩情操,修醫道、立使命。

「大醫王應醫病、醫人,更醫心,不為利益而救助病苦,把病患當成自己生命一部分,用心疼惜。若只為名利當醫師,是缺乏使命情操的『有價醫師』,偏離了立志救人的價值觀。」

慈濟醫療人文首重「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上人期待醫師們能體會慈濟用心良苦培育良才,以生命投入醫療使命。

惜分秒,寫歷史

花蓮慈濟醫院的設立,起於一念不忍貧病者無法得到醫治的悲心;即使在人力、資金都缺乏的困境中,仍一路堅持,終而走出一條充滿慈濟人文的醫療大道,如今六所慈院在全臺各地穩立守護生命磐石。

「慈濟醫院是很多愛心匯聚而成。醫院建成後,志工沒有休息,至今仍天天穿梭在醫院裏,為醫病之間搭起拱橋;他們愛慈院就如愛自己的家,愛醫護同仁就如愛自己的兒女。」慈院「合心共識營」圓緣,上人勉同仁要對志工心存感恩。「慈濟世界是相互感恩的世界,要對人人感恩、事事感恩、處處感恩;有感恩心就會有最誠懇的愛心,為病患拔除身心之苦。」

上人回憶花蓮慈院泌尿科主任郭漢崇一九八八年即到職,曾在醫院大廳對搭「慈濟列車」回來的慈濟人分享,「要與師父簽約簽到民國一百零七年」。上人表示:「慈院啟業初期人事不穩、流動率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精神力量。」

名譽院長陳英和是花蓮慈院第一位醫師,上人銘感陳醫師當年義無反顧、全心奉獻的情義;也笑憶當年顏水龍老先生帶著學生、工人拼貼慈院大廳「佛陀問病圖」時,充滿活力、創意的陳醫師,見及佛陀的手覆於患病比丘的膝蓋,恍然大悟地說:「原來佛陀是骨科醫師!」

籌建花蓮慈院時,楊思標教授大力襄助,現齡九十多歲仍每星期五來慈院看教學門診;胡勝川教授也以搶救生命的使命感,到花蓮栽培後進,成就急診人才;都讓上人難以忘懷。

時間能成就一切,初期求才雖然困難,但有心而來者,大多能夠安住於此,發揮使命。上人感言:「沒人要去的地方,更需要有使命的醫者前往。正如醫界典範史懷哲本非習醫,因見非洲民眾苦難,遂改學醫科至非洲付出。」

史懷哲醫師離世已久,但精神仍活在人人心中,上人表示,這是真正有價值的生命。「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把握當下每一秒鐘做該做的事,寫下這一秒的生命歷史,就很有價值。」

上人說,自己把每一天的生命都當成一張白紙,從起床開始就寫下充實的篇章,讓每一天生命都沒有空白;以此期勉醫護同仁,秉持佛心、菩薩心疼惜病患,天天為自己的生命創造真善美的歷史。

克萬難,成就愛

「醫師以救人為使命,宗教家則以救世為使命。」與來訪的大陸人士談話,上人憶述慈濟與大陸結緣始於一九九一年華東賑災,長情大愛延續至今二十年,除了每年冬令發放,也進行多項扶困、遷村、助學等計畫。

如一九九八年元月,不捨貴州貧困居民屋頂破漏,每逢下雨棉被即浸水受潮,慈濟賑災團前往發放米糧、棉衣。之後上人提出在當地援建住房的構想,儘管當時很多人認為當地貧困自古皆然,恐難改變;但上人仍堅定表示:「歷史既是人和時間所造就,人也可以扭轉歷史;即使不能轉富,至少能平安度日。」

十多年來,慈濟陸續在貴州援建九個慈濟村;當地孩子過去失學率高達九成,如今不僅能就學,甚至在助學金資助下,培育出數百位大學生。

「慈濟不只是救助苦難人,在教富濟貧的同時,亦濟貧教富,讓富者與貧者都擁有富裕的心靈。」上人說明,富有的人倘使缺乏愛心,捨不得把錢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就是「富中之貧」。

「慈濟人體知『無常觀』,人命在呼吸間;生命長短無法掌握,能把握的是開闊生命的深度。所以積極付出,讓生命既廣又深,也因此不斷克服萬難,成就愛的使命。」

全球天災人禍頻傳,令人擔心。上人表示,慈濟今年推動齋戒、入經藏,是希望在臺灣開一個道場,引導人人反省、行大懺悔;並以虔誠心聲、善的共振,為天下祈禱。

「我不談怪力亂神,但很相信『誠意』——打從內心發出的虔誠心聲;善的聲波可以共振,產生大力量。」上人期許人人齋戒淨心、虔誠祈禱,人心平和則社會祥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