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至二十一日 集善造福,集惡釀禍
◆3‧20~21《農二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日日行善、心靈自在;心懷惡念,苦惱無量。
把握平安,積極為善
「覺悟的人知因果報,即使苦業緊追在後,只要自心放寬,過一秒即過一關,終可度過難關。」早會時間,上人教眾用智慧度難關。「寬心消業障,不更造災殃;切莫平安過一關的同時,又造業。」
天地聲聲告急,上人勉眾懺悔過去、守齋戒於現在、預防於未來。「人人齋戒潔淨身心,去除煩惱無明並開啟智慧,自然知道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展現清淨無染的佛性,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福」是冥冥之中一股善的力量,「禍」是冥冥之中一股惡的力量。上人說:「善業從造福中來。人人要知因果,了解善惡業力;即使善惡雜糅,業力善惡分明,因果亦是歷歷分明。」
上人殷勉人人「為善要積極」。「把握平安時,惜福多造福;時時懺悔、力行齋戒,更要去除習氣。人人如此,就能平安少災難。」
心寬念純,道場開闊
「慈濟是菩薩團體也是修行的道場,身在其中,要修得心開闊,也就是『廣大心』。心的道場開闊,才能普度眾生。」
上人殷勉一位資深師兄,要心寬念純待人。「投入慈濟團體,要去招呼人,而非等待他人來招呼自己;把心照顧好,才能做自己的主人,不要等到由不得自己了,再來埋怨、懊悔。」
與海外慈濟人談話,上人教示,不只要透過有形的道場廣招來眾,更要開闊無形的心靈道場。「有形之物終會損壞,然而許多人為了追求有形而起煩惱、造惡業。佛法是真實法,能接受法,心才不會顛倒。」
上人勉眾要深入慈濟法髓、引法入心,建立「合和互協」,帶動人人行往正確的方向。「內心的道場走到哪裏就帶到哪裏,比有形的道場更重要;要建立開闊的心靈道場,不只自修,還能讓別人一起共修。」
守戒守法,力行正道
佛教齋堂儀軌中「食存五觀」,乃教眾於用膳時,心中作五種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體會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反省自己有否回饋社會。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預防心念偏離良知。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把飯菜當成良藥,能滋養生命。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為做好事、弘揚佛法而食。
二十一日早會時分,上人以此教示大眾:「五穀雜糧就已足夠人體所需營養,肉食必須經過血淋淋的宰殺;人類實在不應該為了口欲,昧良知傷害其他動物。」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應發揮愛心庇護萬物。上人指出,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不應殺害吞食,要尊重大自然中所有動物的生態。
「造善業,得到的是日日快樂、心靈自在;反之,心不善,將招致苦惱無量之果。受到惡果時,又因無知、起貪瞋癡而生埋怨,不知不覺於惡因中再造惡緣而交纏,生生世世不得解脫。」
上人勉眾「樂於菩提心、觀正法行」,歡喜行菩提道。「要細觀正確方向,也要慎重選擇所行之法。不只是聞佛法、善解如來菩提正道,還要力行在正道中。只要守戒、守法規,心靈清淨無污垢,就能安心走在平坦而安全的康莊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