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 念善行善
◆3‧3《農正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舉手投足,念善行善,成就持戒波羅蜜。
潔淨身心,防非止惡
「佛陀智慧明亮,如日月之光能照耀心地、驅除憂鬱陰霾。若眾生無明、執著,緊閉心門,無法看見佛法光明;只要將心門開啟一線縫隙,就能以佛法破除貪著無明。」
為深入《法譬如水》經藏義理,近日各地慈濟人包括志業體同仁,都以讀書會方式精進共修。早會時間,上人感恩大家發菩提心,打開心門接受法水清流。
菩薩與人無爭,歡喜度眾生。要達到不計較、與人無爭,上人強調,自心必須常住菩薩十地的第一地「歡喜地」。「心常歡喜而無爭、廣結善緣,以『檀波羅蜜』——『布施』打開別人的心門,給予法施、無畏施,使其心安住而無畏懼,樂受善法。」
上人表示,達到歡喜輕安境界,即無煩惱,而至菩薩第二地之「離垢地」,回歸明淨無染垢。「欲使身心離垢,就要齋戒——『齋』即淨潔身心、『戒』即防非止惡。起心動念、舉手投足要時時警惕自己,念善行善,成就持戒波羅蜜。」
人人都是一顆菩提種子,上人勉眾不能輕視任何一個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不放棄度眾。
人文科技,廣傳善法
慈濟人行入人群,以無私之心濟貧救苦,也看盡眾生相、感受社會人心的變化。上人於人文志策會中感嘆:「四十多年前的臺灣,人心很純樸,重視倫理道德,鄰里親族關係緊密,互信互助。時至今日,道德淪喪、人心疏離,即使曾經受恩,也會反恩為仇。現在就是佛陀說的『末法時代』,人心四大不調,災難愈來愈多、災害愈來愈重,要趕緊『救心』,唯有救心才能救世。」
上人期待從臺灣推動齋戒、懺悔,導引全球人心回歸正向;而人文志業要承擔起「傳播善法」之責。
先進的科技可以幫助傳法、淨化人心;也可以助長謠言的散播,引發可怕後果。上人指出:「科技行善或為惡,端視人心。要將之應用在廣傳善法、報真導正,引導人了解『苦、集、滅、道』之理,明辨大是大非、體悟人生的真諦。」
志業體主管帶動同仁參與《法譬如水》讀書會,彼此互勉「滌心垢、除習氣」。上人欣言:「『入經藏』的首要條件,就是調整自心,去除煩惱。以歡喜心與人結好緣,所說的話就容易讓人接受,將法『度』給對方。人文志業是清流湧泉處,能從源頭啟動,要使『清流繞全球』即不困難。」
上人期許藉由「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帶動起善的效應,讓清流普及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