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至十五日 惜守物命、生命與慧命
◆5‧13~15《農四月‧十一至十三》
【靜思小語】莫為求人類自身平安,卻讓生靈不得安寧。
滴水不漏,如護慧命
水是生命存活的必要資源,但人卻時常忽視水的重要性。臺灣因地形之故,多雨卻缺水;今年開春以來乾旱少雨,四月一日起,全臺各地已陸續展開第一階段限水。彰化、雲林農業區灌溉溝渠見底,五、六月正值第一期稻作孕穗期,農田水利會緊急調配水源、輪流供水。
限制農業用水,可能引發糧食減量、糧價上漲而增加民生負擔等問題;上人提醒眾人,應警覺其嚴重性,在水資源告急的時刻,立即採取節水行動。
臺北李明灶、蔡美惠伉儷生活儉樸,自行煮開水、從不買飲料;師兄還發揮裝潢專長,於改建房屋時裝設雨水回收系統,並加入木炭、石頭過濾,將雨水連接至洗手間,作沖洗馬桶之用。
上人期盼人人時時警覺,運用智慧儲水、省水,且身口意守戒律、順軌則,虔誠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世間有水,才能讓萬物生機循環不息;修行亦需法水,才能滋長慧命。勤修戒、定、慧,方能使法水不漏失。」
珍惜物命,莫貪口欲
聯合國五月十一日表示,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近十三億噸,占人類食糧的三分之一;在此同時,全球有超過九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古時家庭教育中,長輩常教導孩子「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即使一顆飯粒也不能浪費;若丟棄食物,會遭天打雷劈。十四日早會時間,上人指出,此般教育即在人心中建立「珍惜物命」的觀念;反觀現代人,飲食講究色、香、味,不合口味即丟棄。「全球飢餓者甚多,人人飲食應自我約束,能達飽足即可,莫奢侈浪費。日常生活中應珍惜資源,儉樸節約;只要心念改變,每一個人都能發揮愛人、愛大地的良能。」
疼惜生命,尊重戒殺
「身三惡業」中,「殺」,造業最重,包括貪口腹之欲食眾生肉、謀財害命等。
「法譬如水」歌詞:「或因邪信起殺心,屠殺牲畜祭鬼神。」受民俗觀念影響,民眾多半認為祭拜鬼神須供奉三牲五禮,才能求得保佑。上人教眾要正信不迷。
「生靈與人類一樣有血、有肉、有痛感,應有尊重生命的慈悲心;莫為求自身平安,反而讓生靈不平安。慈濟人多年來推動『七月吉祥月』——推廣不殺生、不燒紙錢的做法,實為民眾提升智慧、去除迷信。」
正信不迷者,具有尊重生命的慈悲心,便不會「或因嬉樂起殺心,射鳥獵鷹放犬鷹」;上人指出,世間生靈與人類一樣,皆是貪生畏死;若只為了娛樂而戲弄、殺生,實為殘酷。
《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上人續言,雖不害人命,但「自殺傷自身」也是殺生,加上不孝,罪業更重;又如「教唆同謀害人命,或恃威勢施暴行,恣意杖打揮刀刃」,所犯皆是殺生重罪,更使社會不得安寧。
「人人都有責任照顧好父母給予的身體,並善用此身為社會付出。多造福、不自傷,自愛就是報答父母恩。」上人指出,施暴行惡,是缺乏悲心的表現,應培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善念,疼惜一切眾生生命。
平凡人的不平凡事
「人生難免有偏差、有錯誤;知錯就要趕緊改正。對人、對事、對天、對地都要有敬、有愛;培養愛心,才能改變惡習。」十五日早會時間上人開示,修行首重修心,心存誠正信實,行為就不會犯錯;尚要發心立願為人群付出。
「現今天地告急,人類實應反省懺悔、改往修來,和合眾力改正過去的錯誤,挽救未來的環境。」上人指出,如慈濟環保志工盡力淨化大地、護衛地球資源,使後代子孫能持續依止大地生活,這些都是培養善心正念的修行。
慈濟推動資源回收已逾二十年,目前全臺共有七萬兩千多位環保志工,五千四百個環保點,回收的紙量已相當於挽救兩千多萬棵大樹免於被砍伐;回收的寶特瓶則製作出四十五萬條環保毛毯,送達二十多個國家救助苦難人民。
慈濟環保成果豐碩,許多海外人士特地前來「取經」。上人指出:「臺灣能做到,相信每個國家也都做得到;關鍵在於人人不只提升環保觀念,還要能動手實踐。」
二○○七年開始,慈濟的環保志業也在大陸福建省福鼎市啟動;從福鼎市醫院設立環保站,漸次推展到社區;目前有五個環保點,約一百二十位志工儘管大多年長,但愛地球、助貧苦的心志堅定。
七十二歲的許梅花在秦嶼環保點負責拉板車。梅花阿嬤年輕時喪偶,靠推板車撫養子女;接觸慈濟後了解環保的重要,再度推起板車,回收資源淨大地,更攜子女同耕福田。
平日做手工謀生的陳以興老先生,為了白天能做回收,經常半夜兩三點起床做手工;即使天冷時綑綁回收物導致手部皮膚裂傷、指間纏滿膠帶,仍堅持繼續做環保。
「環保菩薩以『報恩心』和『無私大愛』回饋天地,雖過著平凡人生,所做卻是不平凡事;他們風雨無阻、盡心力付出的雙手,實有無量功德!」
上人稱歎環保志工「願力堅定植福田,同成福緣愛大地」,不僅是人間菩薩,且是大地菩薩,讓人由衷敬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