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凱莎娜風災後——力抗淤泥 重現「最美城市」
◎撰文‧艾莉佳、娜燕莎、柯敦娜、黃解放
翻譯‧張孟雪、古美 、林玉婷、鄭鳳珠
菲律賓海岸線長達一萬八千多公里,
素有「七千島國」之稱,
每年五到十一月,
西太平洋上熱帶氣旋形成期間,
總難逃颱風侵襲。
九月二十六日輕颱凱莎娜襲擊呂宋島,
短短幾小時降下近一整個月的雨量,
超過三萬九千間房屋毀損、
四百萬人受災,
政府宣布首都馬尼拉
及周邊二十多個省進入「災難狀態」。
一個星期後,
十月三日芭瑪颱風緊接著來襲,
十天內三進三出菲律賓,
造成北部山區大規模土石流,
水庫被迫洩洪,再度引發大水。
兩次風災總計死亡人數超過六百人,
菲國政府呼籲各國伸出援手……
輕颱凱莎娜九月二十六日以每小時六十五至八十公里強風,夾帶豪大雨襲擊呂宋島,讓包括大馬尼拉地區在內二十多個省嚴重受災。
大馬尼拉地區九成以上淹水達一層樓高,重災區計順市(Quezon City)沓沓倫里(Brgy Tatalon)貧民區禍不單行,強風豪雨中,阿克諾街(Agno Street)一整排簡陋木屋遭大火焚燬。
水深火熱,
為火災戶緊急紓困
颱風登陸當天停電,傍晚六點左右居民疑似使用蠟燭不慎引發大火。由於巷道狹窄加上水深達一層樓高,消防車無法進入;熊熊大火瞬間吞噬七百多戶,超過兩千人無家可歸。
火災地點距慈濟沓沓倫環保站很近,與靜思堂只隔幾條街;志工二十七日一早就涉水前往勘災。來到沓沓倫阿克諾街,看到許多房舍只剩灰燼殘骸,倉皇逃生的居民人人灰頭土臉。
居民哲恩(Jun Jaca)說:「大火延燒時情況危急,我們帶著孩子冒險涉水往街上逃;感謝有人拋下繩索讓我們渡過深水區,否則可能沒命了……」
哲恩的鄰居梅蘭妮(Melanie Garcia)就沒那麼幸運。哲恩說:「水漲得比人還高,我看見梅蘭妮和丈夫抱著孩子逃難;剎那間,梅蘭妮失手被洪水沖到五百公尺外……」
梅蘭妮的丈夫帶著孩子逃到疏散中心後,四處尋找妻子蹤影。聽說有些民眾被送去附近醫院,他滿懷希望前去尋找,可惜事與願違,梅蘭妮已經回天乏術了……
由於受災民眾缺乏乾淨衣服和食物,志工決定當天發放應急金和物資,立即分工進行籌備。
災區停水停電,志工四處採買食物,藉著手電筒、蠟燭等微弱光線,盡快準備熱食、打包物資。當天午餐時間,居民已在慈濟環保站排隊等待。
志工送上八百零八份便當、六百個麵包,還有一百八十袋衣服和兩百雙拖鞋。看到慈濟人在短時間內貼心準備大小尺寸一應俱全的衣服、鞋子,許多人感動落淚。
滂沱豪大雨,
二十多省災情重大
早在凱莎娜颱風登陸前夕,菲律賓氣象局就已升起最大暴風一號球,警示民眾嚴加防備。
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深夜,豪大雨不斷,短短幾小時就讓整個大馬尼拉地區幾乎全泡在水中;因垃圾堵塞下水道,一些地區積水超過一百八十公分。
道路被淹,市區交通更形惡劣。許多貧民簡陋的房舍更不堪大水而損毀,畢生積蓄與賴以維生的牲畜也付諸流水。
根據菲律賓國家災難協調中心統計,凱莎娜颱風共造成三百三十七人死亡或失蹤,三萬一千人被迫撤離家園,超過三萬九千間房屋毀損,農業損失超過六十三億菲幣。
災後,政府宣布大馬尼拉地區及呂宋島二十五個省分為「全國重大災區」。
雨勢漸歇後,慈濟志工們馬不停蹄勘災;除了計順市沓沓倫里及新東方里(Barangay Bagong Silangan),九月二十九日更偕同來自台灣的勘災關懷小組前往受災最嚴重的馬利僅那市(Marikina City)囊卡里(Barangay Nangka)、馬蘭代里(Barangay Malanday)、杜馬那里(Barangay Tumana)、遠見村(Provident Village),以及巴石市(Pasig City)等地勘察,並立即擇定馬利僅那市為重點援助地區。
馬利僅那市,
最美頓成「最狼狽」城市
有「菲律賓鞋都」之稱的馬利僅那市,曾數度被選為「全菲最美的城市」;此次因暴雨宣洩不及,馬利僅那河氾濫,在短短六小時內變成最狼狽城市。
二十九日上午,市長斐然斗夫人(Marides Fernando)與慈濟志工舉行勘災會議,表示全市十五萬戶居民有十二萬戶受災,半數災情嚴重,約兩萬民眾被安置在十一處臨時收容中心。
志工行走在泥深及膝的路上勘災。大水退去後,馬利僅那市區到處可見如小丘般的垃圾、泡過水的家具、殘破的瓦礫與扭曲變形的車輛。居民沒水、沒電、沒有食物,也沒有乾淨衣物,唯一擁有的是厚厚的淤泥。時可見受災民眾向往來車輛乞討食物。
不少民眾趁著天晴時清理家園、將泡水家具移出戶外曬乾。六十八歲的羅密歐(Romeo Francisco)描述風災當晚坐困愁城的遭遇:「我安慰兒子,這個地方從不曾淹水,雨停應該水就會退了。而我也沒有打算把物品搬到較高的地方……」
怎知頃刻間,大水如排山倒海般湧進屋內,就算緊閉門窗也無法阻擋。羅密歐說:「我到屋外查看,水流湍急又凶猛,差點把我沖走;我吩咐兒子趕快逃,保命要緊!」
馬利僅那市重災區囊卡里洪水高達四公尺半,吞噬許多矮房,水退後更是一片泥濘。十月一日志工再度到訪巴盧巴安置區(Balubad Settlement Site),看到有些年輕人正在燃燒電線,準備回收裏面的銅線變賣。
居民彼得(Peter Perez)解釋著:「他們沒有食物可吃,即使政府嚴格禁止,但也只能出此下策謀生,賺取每公斤一百八十元菲幣的代價。」
香積飯盒,暖胃更暖心
台灣慈濟基金會提供近七百箱物資,九月三十日晚間緊急運抵菲律賓;包括三萬二千人份的香積飯、五萬人份湯包,以及一百一十箱環保餐具。之後又陸續送出十萬人份香積飯及四萬個環保餐具。
志工分裝打包,九月三十日再度前往計順市沓沓倫里,致贈火災受災戶環保毛毯、蓆子、鍋子、衣服、拖鞋、洗衣肥皂、盤子、杯子、湯匙、叉子、環保袋等十一項物資;十月一日並發給四口以下家庭三千菲幣、五口以上五千菲幣慰問金;罹難家庭另致贈五千菲幣喪葬補助。總共嘉惠四百三十九戶。
有感於災後一週,許多地區仍斷水斷電,民眾生活尚未恢復;十月二日一大清早,志工齊聚靜思堂,為馬利僅那市重災區囊卡里、馬蘭代里兩地民眾準備香積飯。
從台灣緊急空運而來的香積飯,拌上現煮的熱騰騰咖哩,裝在慈濟環保碗內,香氣四溢。志工冒雨趕在用餐時間,將熱食和環保餐具送到居民手中;大家興高采烈聚在一起吃飯。
「這香噴噴的飯真好吃!我第一次品嚐到這種食物。」羅依塔(Loida Valdez)感謝慈濟人設想周到;十三歲的恩約克(Onyok Gacita)則用雨傘小心翼翼護著碗,專心吃飯。颱風過後,他們全家只靠泡麵和魚罐頭充飢,恩約克頻頻誇讚香積飯美味可口。
三十三歲的羅納(Ronald Quinones)和妻子正在成堆的爛泥中挖掘財物,希望能搶救出部分物品。
羅納說,颱風過後家園全毀,他們身體疲憊、精神壓力又大,根本沒有多餘心力去想「吃」這件事,也無法烹煮食物,只能依靠慈善機構伸援;但有時發放作業混亂,大家怕領不到而相互推擠、發生衝突。
「商店毀損,我們的錢又被埋在爛泥中,沒辦法買東西吃。」羅納說,有時肚子餓只得向人乞討,「很感謝慈濟人送來熱食,不但溫暖我們的胃,也溫暖了我們的心。」
三十九歲的馬瑞莎(Marissa Loquias)從志工手上拿到碗後立即開動。她說:「第一次有人親手把食物送到我們手中,不需要再排長長的隊伍等待;讓我非常感動。」
災後總共送出超過五萬份熱食和麵包,為一顆顆受災沮喪的心帶來溫暖。十月十六日並於囊卡中學發放一千六百多人次文具用品,幫助受災學生重返校園,安心就學。
以工代賑,
憑已力重整家園
風災過後,大街小巷廢棄物堆積如小山般,發出陣陣惡臭。
擔心居民身處惡劣環境將危害健康,九月三十日起,慈濟志工於沓沓倫區卡利拉亞街(Kaliraya)帶動民眾展開長達五天的清掃工作。
志工以推土機及環保車清運,來回四十一趟,共清出兩百四十六噸垃圾,還給社區民眾人車通行無礙的街道。
經營餐館生意的哲然(Gerald Babon),感謝慈濟協助掃街:「洪水退去後,住家四周布滿垃圾,不但嚴重影響生活,也沒有客人敢來店用餐,損失慘重。」
為加速災區復原、減少傳染病滋生,慈濟自十月一日至十八日,在重災區馬利僅那市囊卡里、馬蘭代里和杜馬那里展開「以工代賑」計畫,鼓勵居民投入清掃社區,每人每天工資四百菲幣,共號召超過八萬四千人次投入。
馬蘭代里里長約瑟分(Joseph Briones)和囊卡里里長菲立培(Felipe Urrutia)都無法相信,慈濟願意出錢雇用居民清掃自己的社區。
志工說明,「以工代賑」計畫是希望激勵居民人助自助,也藉由工作擺脫受災陰霾;透過工資補助改善一時窘境,有尊嚴地憑藉己力重整家園,讓生活盡快回歸常軌。
二十七歲的戴安娜(Diana Waleinski)是慈濟在馬蘭代里以工代賑計畫的一員,懷有九個月身孕的她說:「我必須在生產前多賺點錢,才能照顧四個孩子;我會盡心盡力把社區清掃乾淨,以回饋證嚴上人的關懷。」
志工也為參與「以工代賑」的民眾準備熱食。近午,三十五歲的裘文(Joven Odtujan)來到用餐處,志工遞上一碗熱騰騰的香積飯,他迅速舀起一匙飯塞入嘴中,告訴志工:「這飯真好吃!」
裘文原在睿那林鞋廠(Reynalyn Shoe Company)上班,風災後他暫時沒有工作,現在可以一邊有收入,一邊幫助自己的社區清掃。「我非常感謝慈濟幫忙!」
另一位鞋廠員工卡隆(Carreon)說:「我在工廠的工資是按件計酬,一天做二十隻鞋,收入約一百六十元。現在只要努力清理自己負責的地方,慈濟一天就付我四百元;終於可以添補家庭必需品,太太好高興!」
「以工代賑」計畫很快就看到成效,馬利僅那市囊卡里的巴盧巴安置區,短短幾天五十五條街道中有二十條清理完畢,居民們享受著乾淨舒爽的空間,孩子們也回到街上遊玩。
居民們深受鼓舞,有人製作謝卡,有人做詞譜曲感謝慈濟,當地流傳一句口號:「慈濟幫助我,清理我的家。」
四十歲的愛蜜莉(Emily Gipa)說:「到處都是淤泥,去哪裏都不方便。現在終於清掃乾淨,我們也鬆了一口氣,不必穿越黏稠惡臭的污泥去雜貨店買東西。謝謝所有幫助我們的人!」
義診往診,
緩解疫情危機
災後環境衛生惡劣,讓抵抗力較弱的小孩開始出現咳嗽和發燒症狀,大人們也有足癬、外傷、蜂窩性組織炎等,還有人腹瀉……
十月四日起,慈濟志工結合人醫會成員和當地教會組織、社區醫療人員,在馬利僅那市囊卡里和馬蘭代里等地舉辦義診和往診並設立醫療站,提供眼科、小兒科、一般內科、外科、皮膚科和牙科診療。九天的服務,共嘉惠四千七百多人。
長長的候診隊伍中,多數是心急如焚等候診治的皮膚科病患。
二十九歲的狄瓦(Diwa Docallos)赤腳跛行步入診療區,他的雙腳因長時間浸泡在泥漿和洪水中,腫脹且長出疹子。「又痛又癢,也無法好好走路。謝謝你們免費幫我治療!」
慈濟人醫會小兒科醫師愛林(Aileen Uy)表示:「此時病患最急迫的問題,是腹瀉及皮膚感染。」愛林醫師就住在馬利僅那市,家中也受災,但她暫時不去理會自己的處境而投身服務他人。她說:「我知道我的鄉親非常需要幫助。」
皮膚科醫師馬里羅(Marilou Tan)則發現,不少民眾感染蜂窩組織炎和鉤端螺旋體,得給予抗生素治療。
三十六歲的琳蒂(Lindy Igot),住家屋頂被洪流沖走,她與丈夫和四個孩子只能露天而居;她連著好幾天忙著清理房子和洗一堆沾滿爛泥的衣物。
「每次牙疼,讓我不得不放下工作,躺在床上哀號。」聽說慈濟有牙科義診,琳蒂從繁忙家務中抽身前來,拔掉三顆蛀牙。「拔完牙後,我要好好休息一天,再繼續清理家園。」
即使工作量龐大,大醫王們依舊按部就班,細心處理各項診療步驟。何滄江醫師說:「為了幫助受災民眾,工作再沈重都甘之如飴。」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召集人史美勝醫師等人,帶著急救包和藥品,挨家挨戶為病患往診。走在泥濘街道上,不時聽見求救的呼喊聲。
洪水氾濫,讓五十三歲的莉狄亞(Lydia Torres)感受到無助與壓力,因此牛皮癬復發。沒想到還有醫師專程上門看診且免費開藥給她,讓莉狄亞充滿感激。
由於災區鉤端螺旋體疫情有上升趨勢,慈濟菲律賓分會於十月二十日致贈三十六萬顆藥物給馬利僅那市,並評估其他地區需求。
●
繼凱莎娜颱風之後,十月三日芭瑪颱風來襲,又對菲律賓造成重大災情。兩次颱風共造成三十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六百多人死亡或失蹤,部分災區甚至出現棺木不夠的情況。
災難發生以來,慈濟志工始終陪伴受災民眾,與他們並肩走在重建家園的道路上,適時提供援助;也讓他們內心有所依靠,受創心靈能漸趨平靜。
感恩 比煩惱多更多
◎撰文‧羅巧思、艾莉佳、娜燕莎 翻譯‧古美 、
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的家也位於沓沓倫里,三層住宅、辦公室加上後方的倉庫,都難逃水劫。
洪水愈漲愈高,大門因水阻擋難以打開,一家人只能坐困家中;包括公司重要文件、電子器具、家電產品、存放在倉庫裏的大批實驗室器材……都來不及搶救。
傍晚時分,聽到鄰近發生火警,他們心裏更擔憂——倉庫離火災現場不遠,裏面存放化學物品,如果火勢蔓延過來,可能會大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耳邊傳來電纜爆炸聲,著實讓人震驚與害怕;我們都了解生命無常,但不能波及鄰人,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虔誠祈禱。非常感恩,洪水消退了,火也熄滅了。」太太許瑩瑩說。
隔天一早,李偉嵩即召集志工投入救災工作,並和家人積極參與掃街。他分享:「災難來臨的當下,我感到很無力,領悟到人的渺小。也因為受災,更能體會災民處境,內心激發出更多的憐憫與不捨。」
許多慈濟法親也受災,黃麗霞的三間工廠泡水,損失上億;但她放下煩惱,立即投入志工,從付出中得到歡喜。開設五金行的姚甘敏也損失慘重,「說不煩惱是騙人的。但因為有上人和法親關懷,心中感恩比煩惱多太多了!」
愛與善的循環
◎撰文‧艾莉佳、羅巧思
翻譯‧古美 、
十月十日一早,來自菲律賓各界將近一千七百人,穿上雨靴、戴上手套齊聚靜思堂,準備搭車前往馬利僅那市囊卡里的巴盧巴安置區,為風災民眾清理家園。
「此次行動目標,是徹頭徹尾的清潔,以防疫情滋生。感恩大家付出,能夠幫助別人比被人幫助有福;大家要透過行動把祝福與愛傳遞到受災民眾心中……」超過百位夢鄉村(Dreamland)居民也在隊伍中,聆聽志工叮嚀。
夢鄉村位在甲美地省羅沙塯鎮(Rosario Cavite),赤貧的村民是近兩年來菲律賓慈濟人的關懷重心。自二○○七年八月梧提颱風肆虐後,慈濟志工因為賑災,和夢鄉村民建立起似親似友的關係,陪伴這塊貧瘠土地上的人們走過苦難歲月。
「梧提颱風來襲時,我們那裏的水位並沒有高到屋頂;這次凱莎娜颱風,讓受災民眾經歷比我們更悲慘的經驗。我很慶幸自己是平安的,可以為別人出一分力。」三十二歲的夢鄉村民瑪兒琳(Marlyn Bianio)說。
五十六歲的艾麗莎(Eliza Guevarra)感受凱莎那颱風帶來的徹底破壞,「颱風的恐怖經驗,我們有切身之痛;在慈濟人的幫助下,很快復原走出傷痛,也學到無私付出的美,這也是今天我們會在這裏的原因。」
伊美莉(Emily Alcana)的先生倪順(Nelson)在二○○八年一次慈濟義診中,由人醫會醫師協助將壞死的雙腳截肢,及時挽回生命。她說:「慈濟陪伴我們走過苦難,今天的參與,是我唯一能做的回饋。希望受災的人能夠藉由這次經歷,體會人人都必須勇敢走過人生給我們的淬鍊。」
一百位來自馬蘭代里的居民表示,今天他們是志願來打掃的,不領工資。伊司殼(Esco Ebit)和他的四位伙伴說出心聲:「這裏的處境和我們社區一樣,但感謝我們的家在大家每天努力清理下,已經差不多復原了;我們應該幫助自己的同胞,所以今天奉獻時間來投入!」
菲律賓凱莎娜風災 慈濟賑災小檔案
‧熱食供應:55,035份
‧致贈物資:毛毯552條、蓆子113份、鍋子113份、衣服113份、10公斤白米113份、書包與文具1,639份、生活包439份、雨鞋2,150雙
‧應急金:749戶
‧義診:4,756人次、致贈36萬顆鉤端螺旋體治療藥品
‧以工代賑:84,830人次
‧垃圾清掃量:26,304公噸
‧重機具:卡/貨車290車次、山貓126車次、怪手3車次、推土機9車次
‧志工動員:86,928人次 (統計至10月20日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