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5期
2011-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蔬國人物誌
  聞思修‧馬來西亞
  淨土人間
  行入經藏
  草根菩提
  一句話的力量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5期
  十六日 腳踏實地 做就對了

 

◆5‧16《農四月‧十四》

【靜思小語】求道要腳踏實地,才不會走火入魔。

啟動「大懺悔」

「若無法覺察深藏內心的惡念惡習,一旦面對不如意的境界,易顯現負面情緒與行為。慈濟啟動『大懺悔』心靈工程,期待人人心中有佛、行中有法——具正信、正知、正念,且身體力行。」

上人於早會中開示,人人自出生開始,就在家庭與社會中不斷熏染習氣;應藉此「大懺悔」共修,改除長年累月養成的惡習,並以「齋戒」表達尊重生命、疼惜物命的寬廣心懷。

「能接受佛法、開啟心門者,都是有福人。」上人期盼全臺慈濟人共同一心,天天心不離道、端正身行,在臺灣建立起懺悔道場,進而擴及全球,以虔誠的心感動天地。

誠心「大齋戒」

為了五月十九、二十日「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來自全臺各地的種子志工,昨日陸續進駐花蓮靜思堂,今起展開五天集訓。

看到大家以堅定的道心與虔誠的形象,精進投入經藏演繹排練,上人說起一則佛典故事——

佛陀在久遠劫前曾為一國之主,當地久旱不雨,米糧歉收、人民飢餓;國主遂齋戒祈禱,並縱身入海化為大魚,願以自身之肉助人民度過饑荒。

在全臺旱象拉警報時,上人感恩五月十二日以來,連續四天降雨讓全臺水庫蓄水量上升;也期勉慈濟人持續齋戒,虔誠祈禱旱象解除、風調雨順。

「以茹素表達尊重生命、與萬物共生息的愛,以感恩心珍惜五穀雜糧、大地一切資源。人人克己勤儉、儉樸生活,用愛聚福緣。」

療治身與心

泰國衛生署成員、醫師與企業家一行人參訪精舍。三美泰醫素坤逸醫院院長(Hospital Director, Samitivej Sukhumvit Hospital)卓猜‧扎如西裏皮葩(Chokchai Jarusiripipat)請益上人,如何將佛教的「慈、悲、喜、捨」精神融入環保、醫院及日常生活?

上人說:「人人本具慈悲喜捨之心。人身最苦,莫過於病;因此,醫療需要悲心,悲心即同理心。慈濟推動『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醫病精神——傷在他身,痛在醫師、護士的心裏;把病患當作自己最親最愛的人,亦即『視病猶親』。」

慈濟四大志業,即是慈、悲、喜、捨的落實。上人指出,「慈」就是慈善,「悲」就是醫療,「喜」就是人文,「捨」就是教育。

「除了解除身體之苦,療治心靈亦相當重要;慈濟的醫療志業不只是治病,許多病患在志工陪伴下,逐漸解開心結、展開新人生,正是慈濟醫療人文的展現。」

佛陀是宇宙大覺者,提倡人人要發揮愛心,去愛地球萬物。上人強調,慈濟慈善工作期待能匯集每一個人分分寸寸的愛,不分宗教、國界、種族,讓眾人皆得幸福。「除了慈善、醫療搶救生命,亦須以人文與教育培養慧命,所以透過大愛電視臺,將好的事情、好的教育、好的形象,傳播至全球人心。」

卓猜‧扎如西裏皮葩院長再次提問:「一般人在生活中,多少都會感受到痛苦;如何能在痛苦中保有清晰的思維,進而達到佛說的智慧境界?」

上人表示:「痛苦多因『想』而起。欲解開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善用時間利益人群;為人拔苦予樂,看到他人開心,自己就能得到最大歡喜。」

心清淨,智慧自能明朗;可惜人心常為欲念所蒙蔽。上人述及慈濟近來推動的「大懺悔」心靈工程,入經藏須先滌淨自心。「要去除心靈無明,首先要懺悔——把心洗淨、不斷反省錯誤。掩護過失,會讓心靈更加不安;坦然對眾懺悔過錯,不但能取得原諒,也無懼於他人在背後指指點點。」

付出無所求

座談中有志工提問:上人身體力行並教眾「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不知「志」最終在何處?

「清淨無私的愛,就是『靜寂清澄』的境界。啟發愛心之後,一直往前行至『志玄虛漠』的境界,進而『守之不動』,就是回歸佛陀的本性——心清淨、無染著。當心念不再複雜起落,即無煩惱。」

上人勉眾,學佛莫鑽牛角尖;真正的佛法乃「行中道」。「求道要腳踏實地,有土地可走的路,就是真道;若無土地可走,恐怕會走火入魔。佛法不離世間法,能將世間法做得圓滿,即是落實佛陀的教育。」

針對在座企業家,上人鼓勵大家多投入利益人群之事,社會上好人愈多,方為天下之福。「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做好事,自然就有好因、好緣、好果。若抱著有求的心態,為了得好因、好緣與好果而做好事,會很辛苦;心無求,好的事情,做就對了,種好因,自然有好緣成就好果。」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