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 「甘願」就無壓力
◆6‧26《農五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甘願做,再困難也視為必經的考驗,勇於承擔;不甘願做,就會覺得事事困難,壓力沈重。
「無明」阻塞心泉
米雷颱風遠離臺灣,外圍環流帶來豐沛降雨,有效紓解各地旱象。早會時間,上人叮嚀大眾,雖然水庫已解渴,仍須珍惜用水。
「心靈亦須儲存『法水』以淨無明,否則種種惡念會自我障礙,使身心皆受苦。」上人指出,人生苦,苦在心不調。「其實人人的心靈都有法水,只是受貪、瞋、癡、慢、疑等無明堵塞,使心泉無法流湧。要自啟清泉,讓心中法水常流,洗淨垢穢,增長菩提苗。」
家住高雄的何幸娟,原本脾氣急躁且嗜肉食,自言不可一餐無肉。今年四月,志工鼓勵她和先生同入經藏,聽聞「入經藏要齋戒」,她立即打退堂鼓。志工耐心關懷,提供素食料理做法,先生也將家中電視鎖定大愛臺,幸娟從而知道畜牧業對環境的污染,漸漸認同茹素護地球,決心戰勝口欲「入經藏」。幸娟在讀書會用心深入經文義理,愈了解、愈懺悔;於是用心調和聲色,溫柔對待家人,家庭關係逐漸融洽。
上人欣見幸娟的懺悔與改變。「如同農夫不斷撒播愛的種子,在先生與慈濟法親鍥而不捨陪伴下,即使心中無明污泥未能盡除,只要不斷灌注法水,終得身心清淨入經藏。」
板橋三歲的陳品宇小妹妹生長在慈濟家庭,剛學會爬就跟著媽媽做慈濟;「胎裏素」的她從小就有慈悲心,見到地板有小螞蟻,都會提醒大人小心不要踩到。爸爸媽媽皆參與經藏演繹,品宇耳濡目染下,不只會唱頌,手語也比得流暢,每天都敦促父母要勤於練習。
上人引鳥窠禪師所言「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讚歎品宇的聰穎,繁複的經文字句與手語動作,即使成年人也難以牢記,但品宇不只會背、會比,亦以愛心啟發家人。「她是父母的善知識,與生俱來的心靈清泉不斷湧現,環繞著家庭,淨化父母長輩。」
同樣是演繹「清淨‧大愛‧無量義」音樂手語劇,在馬來西亞,上千位志工展現出整齊莊嚴的畫面;在南非,不到二十人的演出隊伍包括本土的黑菩薩,人人皆大歡喜。
與大陸蘇州慈濟志工談話,上人表示經藏演繹接引許多人發心立願,期許大陸志工也能從中啟發智慧與愛,悲智雙運度眾生。
「於富有者要『教富濟貧』,鼓勵知福且布施;窮困者金錢物資匱乏,唯獨不缺『愛』,故要『濟貧教富』,多用愛的語言鼓勵他,讓他振奮信心、開啟愛心,也能盡己之力助人。」
「心」是最大力量
「一念好心可以造福人群,一念偏差可能禍延子孫。」與造訪精舍的嚴長壽先生等人談話,上人表示,凡事皆在一念間。
「佛陀說,天堂地獄皆由一心造,一念善造天堂、一念惡則造地獄。一念心可以動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什麼力量比心的力量還大。所以照顧好心念,是最重要的。」
現代許多人的見聞來自媒體報導,容易聞聲起舞、不辨是非。上人感嘆,即使明知不可信,仍要跟從起舞,實在可悲且令人擔心。
「我悲,悲在人心是非不分。大時代須明大是非,還要有大承擔。有使命感、勇於承擔的人,知道『有困難,才需要我去承擔、突破』,再辛苦都不會覺得有壓力。反之,不甘願做,一直感到事情困難,才叫做壓力。一切都在一念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