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6期
2011-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日本
  蔬國人物誌
  上布施
  醫療環保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6期
  二十五日 「功」是自修,「德」乃付出

 

◆6‧25《農五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聚福,是最好的保護網;付出,是最大的功德。

應懺、應悔、應修行

早會時間,上人述及《六度集經》中一則故事——

某國王喜吃鹿肉,常至林中獵鹿,鹿群驚懼痛苦,不得安寧。鹿王遂請求國王莫入山林打獵,鹿群每天會送上一頭鹿作為王宮的鹿肉來源。雖然國王同意,讓鹿群免於大屠殺的危難,但鹿群每天輪流犧牲、與同伴訣別,仍深感痛苦。

有一天輪到一頭即將臨盆的母鹿,母鹿向鹿王哀求是否能延遲幾日,待產下小鹿後再赴死。然而沒有其他鹿願意與牠替換,鹿王遂決定犧牲自己代替母鹿。

廚師認出鹿王而向國王稟報。國王問鹿王:「你的鹿群已經被吃光了嗎?為何今天是你來呢?」鹿王秉告原委,表示願代母鹿與其腹中鹿子犧牲。

國王聽了非常感動,也很慚愧與自責:「鹿王有德,甘願代替兩條生命赴死,而我是人君,更應以仁德之愛普及所有生命;鹿群居住在我的國土中,也是我的子民,實不應擾其生活、殺其生命……」

國王深自懺悔之後,不只讓鹿王安返山林,更下令全國人民莫入山林打獵。此後國王以仁德治國,臣民皆以仁德為本而不殺生,社會祥和太平。

「『貪』如汪洋巨浪,『欲』如無底深淵;貪求不滿則起瞋恚,瞋心又如野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人類為利欲而迷昧愚癡,瞋火熾盛,將釀成心地災禍。」

上人嘆言,一切災禍皆由人心五毒而起,要精進修心,莫讓心起貪、瞋、癡、慢、疑,破壞天地人間的調和。「人心煩惱多,應懺、應悔、應修行;誠心齋戒、以正法淨化心靈,才能調和大、小乾坤。」

精進、正信、與人合

「『信』為道源功德母,但必須是正確的信念;差之毫釐,將反『正』為『迷』。」與大陸慈濟人談話,上人強調,要精進、莫著急,踏穩腳步並對準方向前進;此外,慈濟志業乃合眾人之力所成就,彼此之間必定要「合」。

「『合』字的『人』,兩撇中間不能有『氣』;假如『氣』沒有化解掉,你進一步,我就退一步,『人』的兩撇產生縫隙,距離開開的,會形成隔閡。先建立信心,進而站穩腳步,『我走過去,你走過來』——人字兩撇才能真正會『合』。」

上人進一步說明,「合」了以後,還要「和」。「『禾』即是稻,就是『慧命的糧食』。欲使人和,就要靠自身的修養——凡夫難免有習氣,唯有修正自我習氣與人合,慧命才能增長。」

功是自修,德是付出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上人於藥師法會中,引〈普賢菩薩警眾偈〉警眾,生命隨時日過一天減一天;把握時間精進,慧命就能增長一分。

「生命在呼吸間,能順暢呼吸、自由行動,就應感恩。能珍惜每一天的開端,當成生命重新開始,時間雖然一分一秒過去,慧命卻能一分一分增加,成就生命價值。」

佛教「懺悔文」的開始是「願消三障諸煩惱」,上人說明,「心起貪、瞋、癡,就會產生煩惱、迷惑,障礙人生。唯有懺悔,才能棄除無明煩惱,顯現本具的智慧,行菩薩道造福人群。」

上人表示,功是自修,德乃付出;人人要自修與付出,讓感恩與報恩平行運轉。「處此天災頻傳的時代,聚眾人之福,就是最好的保護網;為人付出,就是最大的功德。」

「和」——成長慧命的法糧

午後與泰國慈濟人談話,上人再度強調「合」的重要。「『人』字兩畫要寫好,拿捏好距離、會合在一起,才能有『一』;三人以上就是眾,人多而能一口——人人心合、口徑一致,就是和合。」

上人勉眾要做到「合」與「和」——於己增長慧命,對眾則能人間菩薩招生,讓人感受到慈濟團體之美而加入,就能延續、成長慈濟法脈。「空過日子徒損生命,慧命沒有成長,就是少了法的食糧;法的食糧就是『和』。」

聽取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朱塔拉校長、黃雅純師姊等人報告校務後,上人開示,小學到高中是奠定人格基礎的時刻,不能只有愛而沒有罰。「要教孩子明辨是非,不能心存僥倖而犯錯;孩子能自愛,有報恩心,自然能付出行動感恩,成長的方向就會正確。」                                           

王端正副總執行長談起慈濟與泰北的因緣,一九九四年底長年援助泰北的僑委會困於經費,委員長蔣孝嚴先生來拜會上人,盼慈濟能接續援助。「泰國的因緣,就是上人在知道這件事後,決定幫忙的一個念頭。」

上人表示:「佛教說『一念三千、三千一念』,一念心動,影響廣闊,故佛陀教眾要謹慎每一個心念。我期許慈濟人要以開闊的智慧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對的事,做就對!」

保持好的校風與特質,教育出好的學生,對社會才有貢獻。上人指示,好的教育一定要堅持、維護。「如泰國敬師禮節是很美的禮儀教育,不論時代如何改變,這分美的教育一定要維持。期待老師們用愛的教育、智慧的輔導,真心疼惜、不放縱學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