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生】 災難 是最好的老師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新校舍年年冒出比「九二一」還嫩的黃毛小子,
未經世事,成天盡情嬉戲。
當年與學生一同體驗、走過災難,
見證校舍從毀壞到新生的師長,
直到現在,仍不忘找機會向後來的學生講述「九二一」。
閉上眼睛,易元培很快回到一九七二年入學那年,埔里國小的夏天——升旗時,蜻蜓在頭上飛;在鳳凰樹下追逐,風吹不去耳裏的蟬叫聲……
感性的聲音喚回記憶中的七歲男孩,但真正坐在埔小辦公室的「本尊」,卻是四十出頭的教務主任。一九八七年八月易元培返回母校任教,住家就在埔里國小旁。
大震那一夜,易元培與爸媽及哥哥倉皇逃出,帶著小狗來到學校操場避難,入住帳棚。兩名不及逃生的鄰居,屍體停放附近兩三天……
「從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必須拿著碗去排隊領飯吃!」易元培每天騎著機車到慈濟熱食站領便當。夜裏,摩托車車燈照在路上,眼前微小的光亮,照不見自己,世界被黑暗包圍。
那是個混亂時期。忙完學校的物資搶救、學生家訪,等待復課前,他帶著V8攝影機拍埔里。即使殘破毀壞令人傷心,也要把家鄉受苦的面貌記錄下來。
十一月終於復課。學生拿到老師們從「廢墟」二樓搶救出的課本,易元培讓他們在打開書本之前,將臉貼在書上感受它的溫度。
站在台上看著這一幕,他內心的激動和學生的感動交集著,希望學生感受它得來不易,要更珍惜學習機會。
之後,縣府推出「浴火重生」教學影帶配發各校,易元培給學生上「地震」這一課,解說為什麼會有地震、板塊如何移動、世界各地常震帶的分布以及地震發生時如何避難;此外,他也分享親身經歷,包括地震時所受的驚嚇、受人幫助和內心的感謝。
認識「九二一」,感同身受
擅長輔導的易元培最憂心這一代孩子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缺乏人文關懷,因此,他在教學上經常運用「角色扮演」,讓學生看圖或照片,引導他們設想其中人物的「對話」。
一般「看圖說話」,練習的是學生陳述事件的能力;然而人物對話,必須發揮同理心,體會人物內在的感受,大不相同!而這也是愛與被愛的交相學習。
即使後來的學生年紀小到對「九二一」毫無印象,甚至當年還沒出生,易元培上相關課程時,總請學生先回家問問他們的爸媽或阿公、阿嬤,九二一大地震那個夜晚,他們如何逃出?以及後來發生的事。開場就由學生來報告。
儘管沒有親身經歷,但是透過長輩的講述,學生都知道「九二一」。去年四川大地震,易元培請學生給川震孩子寫封信,其中一名學生寫道:「台灣也有九二一,我們能站起來,你們也要堅持!只要活著就有希望!」鼓舞對方。
學校昔日的小禮堂挺過九二一被保留下來,經過修繕成為全縣最大的校園圖書館,易元培曾在這裏協助發放物資。被保留的舊建築,也成為歷史重要的「物證」,易元培認為這地方也是訴說「九二一」的最佳場所,況且人應追本溯源,了解為什麼會有這一所學校。
「人,是健忘的;但是九二一大地震是台灣的重要歷史,不能被忘記!」易元培說,這不是沈溺過去。大人避談九二一的傷痛,孩子就無從了解惜生與惜福的真諦。
他想起大震前,台灣人心浮動,貪婪虛華,聽見有人感嘆台灣人快將福氣用完了!所幸在災難中,人們激盪出「互助、互愛」的情懷,他也從中學到「及時行善」。
「我們不希望再有大災難,但希望更多人願意在平常付出愛與關懷。」易元培說。
失去,喚醒對土地的熱愛
歷史,在交代「過去」。過去是什麼樣子?存在什麼價值?值得活在現在的我們回頭去了解。
這是一堂歷史課。集集國中劉瑞珍老師請學生從家中找出一件最具紀念性的「古早」物品,拍照並且訴說它的由來——
這是阿公收藏的一對牛角。務農的阿公,經常懷想那隻陪伴他走過無數田埂路的老朋友,靠著牠的肩膀,才有辦法撐起這個家。
這是阿嬤炊粿的竹蒸籠。學生從阿嬤口中重溫那個在炊粿時,無心觸犯「小孩子不能亂講話」的禁忌。
這是父親小學畢業時從老師手中接獲的一支鋼筆。在那個鉛筆寫到比手指頭還要短的年代,是多令人驕傲、稀罕的禮物啊!
這是魯凱族母親編給子女的編織袋和帽子。母親在孩子幼年就會做好,準備給他們將來長大結婚用,蘊含著深厚的祝福……
透過尋找舊物和其中牽動的情懷,學生無形中重新連結家庭情感。劉瑞珍說,學生的照片還出現鎮上的竹厝、晾衣服的竹竿,以及父祖輩早期耕作的農用具。
「這些不是學生在民俗村看到的,而是與他們長輩共同生活過的東西。」劉瑞珍說,後來九二一大地震,竹厝垮了、拆了,有些舊物就此毀壞,學生慶幸地震前這一堂歷史課,及時將家中寶物記錄下來,保存在記憶中。
大地震,切割了家鄉山形地貌,卻割不斷也改變不了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災後經過重建,在劉瑞珍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了解集集鎮的新風貌,她要學生像個稱職的導覽解說員,告訴遊客集集鎮的美麗與人文內涵。
於是,學生分組蒐集家鄉美麗景點,例如:武昌宮、攔河堰和綠色隧道……並實地探訪,以在地人觀點,用「內行」人的眼光,在課堂上侃侃而談。
「舊」與「新」交織成一段段歷史。經歷過「失去」,才知道「擁有」的可貴,對於未來,才知道更要去發現與開創。
災難啟示,述說給下一代聽
「老師,你幾段了?」集集國中前幾屆學長姊耳聞洪清順老師是名柔道高手,還搞不清什麼是黑帶、哪一段比較厲害,便輕易挑戰老師。交手後,他高深的武功便在學生之間傳誦著。
校舍重建期間,學校組合教室蓋在操場上,占據了學生運動的空間;教室裏那股關不住的青春活力,在找尋出口。幾名學生主動向洪老師要求學習柔道。
經過第一週體能訓練,淘汰了缺乏毅力者,正式進入基礎練習,幾張體操墊就成立了柔道社。
學柔道不需要很大的場地,但是為了尋求資源訓練學生,洪清順重現江湖,跨足縣運柔道比賽。
雖然是南投人,但是洪清順的柔道訓練開始於就讀台南成功大學期間,縣內完全不知道這一號人物。一役成名的他如願獲得奧援,拿著縣府、集集分局出借的標準柔道墊,學生痛苦地學習著摔倒技法。
柔道訓練過程很辛苦。有人中途放棄,也有人摔出興趣。學生每天早上接受一小時體能訓練,放學後又有兩小時技術訓練,一心期待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一舉成名。
果然,柔道社不負眾望,第一次代表集集鎮出賽便獲佳績;十年來對外比賽也成績斐然。
「教學生練柔道,只是讓他們能安穩地度過狂飆期;學生多一個升學管道。」洪清順說,柔道社部分學生畢業後選擇南投高中體育班就讀,也有後來保送大學或投入軍職。
二○○一年七月,桃芝颱風重創南投。集集國中成為慈濟志工前進水里、信義鄉災區的前進指揮所。柔道社畢業學生主動返校幫忙,參與志工救災,將一身力氣用來協助受災戶清掃家園。
「主要是九二一那時受到各界援助,學生深刻體會受災戶的苦難,所以當別人有災難時,自己也要挺身而出。」洪清順說,他常在大愛電視看到慈濟志工總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災難現場,給予受災戶心靈撫慰及物資補給;這讓他回想起九二一大地震,慈濟志工出現在集集鎮的情景,以及「藍天白雲」帶給大家的光明和希望。
「任何經歷過九二一的人,都不會忘記當時的情境,以及事後周遭事物的變化。」洪清順認為,雖然時間會淡化一切,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義務告訴下一代,這當中發生的事。藉由災難啟示,他最想告訴學生的是:「時時手心向下,樂於幫助別人。」
●
當年在地震重災區的人們,如今提起「九二一」,都不免說出「感謝」二字,然後趕緊解釋:「不是希望再有大地震啦!」
地震,帶來了破壞,慘不忍睹;然而,在災難中感受溫情,奮力成長,才讓他們有勇氣,驕傲地回首這段來時路。
新世紀校園,希望無限
◎撰文‧黃秀花、葉子豪
慈濟「希望工程」校園設計重視環保、綠化、節能與自然生態,
也大幅提升建築結構的抗震力。
開放式校園,打破與社區的距離;融入在地自然環境與人文,學習空間無限可能。
暗夜強震,造成全台一千七百多所學校受損,其中有近三百所全倒。面對教育史上的空前危機,政府與民間團體迅速展開校園重建。
為確保災區不致因地震產生教育「斷層」,證嚴上人於震後一個月毅然展開「希望工程」學校援建計畫,以鋼筋水泥加鋼骨「超過勇」的堅實結構,搭配「校園綠化回收、設計依循自然」的概念,打造安全又充滿人文氣息的新校園。
「全國最美麗的校園在南投!」對地處台灣之心的南投縣民來說,這是一句令鄉親們驕傲,但絕對沒有誇大的話。在九二一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工程中,受損校園的浴火重生,可說是成效最顯著的一項;但這大破之後的大立,委實得來不易。
嶄新設計,校園建築新典範
不忍孩子們在克難的環境中求學,慈濟在百億經費募齊之前,就展開援建五十一所學校的「希望工程」。為了打造千秋百世的校園,「希望工程」設計觀念超前,且建築師與師生展開對話,融入在地自然環境與人文。
慈濟「希望工程」的設計重視環保、綠化、節能與自然生態等觀念。開放式校園,打破與社區的距離;換上新面貌的校園,建築風格各有千秋,卻都記取了強烈地震的教訓,大幅提升建築結構的抗震力;也一改以往中小學校園有如軍營、廠房的呆板面貌。
小學校舍擺脫了以往經費不足,逐次加蓋的「老背少」陳痾;國中校園則徹底改善了一九六八年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為求速成、省錢,「百間學校一張圖」的缺失。
打破了制式設計的窠臼,嶄新校園雖然在設計規畫上多少帶點實驗性質,卻展現了學習空間的無限可能。成大建築研究所博士生陳凱劭觀察過多所重建學校後表示,這些新學校已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校園建築立下了典範,「這十年各縣市新蓋的校舍,或多或少都向它們看齊。」
合力「興學」,
再現「公工」古早味
慈濟「希望工程」匯聚優秀且充滿熱忱的專業營建設計團隊,更有十四萬人次志工全力護持,承擔了所有景觀工程;志工們白天拚命趕工,晚上就在水泥地板上過夜,一待就是好幾個星期。
無所求、無怨尤的付出,帶動了許多社區居民一同「興學」。
年近七十的陳爽阿嬤,家住霧峰五福國小附近,當年看到志工們「相讓吃、相搶做」,於是也跟著大家去搬石頭、捧畚箕;雖然她謙稱「呷老揀嘸土豆」,但她每天騎著腳踏車到學校工地,把志工的棉手套收回家洗,車頭掛了一桶、後頭又綁著兩桶的身影,村民們可是記憶猶新。
憑著一雙粗糙老手,陳爽阿嬤做得很起勁。她說:「這就叫『公工』,很有『古早味』呢!」本地村民與外來志工合作「興學」,再現了早期農村社會造橋鋪路時,全村自動集結做「公工」的團結。
當時任東光村長的許慶華則指稱,村民的參與,並不在為慈濟而做,其實是在幫自己忙。「小時候,村裏有什麼事,大家都會視作公共事務,主動出力,現在這風氣卻逐漸沒落……藉由慈濟志工的帶動,似乎又把大家的熱情找回來了。」
在簡易教室復課的師生,看著村民與志工汗流浹背為新校園努力,也利用課餘鋪磚、植草,對於環境與人自然生起珍惜與感恩的心。師長觀察發現,校舍啟用後,這批為重建付出過的孩子都懂得愛護環境,因此新校園不需花很多錢維修。
「慈濟不是有錢,而是孩子們的教育不能等。」豐東國中前校長、現已轉任大里高中校長黃立偉說,身為慈濟第一所動工援建的學校,他很珍惜這分因緣;而從多次參與工程會議中,他也了解慈濟在沒經費下,就先答應援建,這樣的情操很令人敬佩。
黃立偉說,就因明白慈濟的這番苦心,所以在重建期,儘管環境克難,全校師生卻從無怨言,內心只有「感恩」兩個字;而不論在豐東國中或大里高中,每年校慶期間,他都會推動「感恩週」活動,藉由影片播放與回顧,來緬懷重建那段艱辛歷史。
「時間久了,舊生畢業又有新生進來,老師們也會輪調,我希望藉此讓大家感受到,新校舍從無到有,是多麼得之不易,並進而生起一分『感恩』心。」黃立偉說。
●
屹立幾十年的老校舍轟然倒塌,許多人的童年足跡也跟著灰飛煙滅;不過毀滅後的重生,也同時開啟了校史的新頁。
前新社國小校長黃世忠笑談當年自己因焦急校園百廢待舉,在聽聞證嚴上人到學校後方關心大愛村民時,以跑百米的速度衝過去求援,「上人,請您認養我吧!」情急之下說出的話,正代表當時無數災區校長的心聲。而今新的校園堅實屹立,證明了「痛苦會過去,但美麗會留下!」
地震造成的苦難是折磨,也可以是啟示;是挫折,也可以是機會。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相信走過從前的每一個人,都上了生命教育當中,最寶貴的一堂課。
【希望校園‧環境教育】
台中縣桐林國小‧護蟬回家
◎撰文‧黃秀花
桐林村位於九九峰與林務局自然保護區間的三角地帶,生態資源十分豐富;優質的環境,也吸引多樣性生物棲息。教導主任王萬雙甚至編了一本「校園花木學習步道」手冊;哪邊的花兒開了、哪邊的樹長出新芽,都是他指導學生進行記錄和學習的題材。
某日午后,棒球隊練習告一段落,幾位小男生發現地上有隻剛脫殼的蟬。
男孩將小蟬捧在掌心,用一雙雙小手護著,將牠安放在樹幹上,終於讓小蟬回到原本的活動空間,快樂而自在地爬著。
小小事件,即可窺見「生命教育」在桐林國小不是口號。孩子們不僅將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觀念內化心中,更培養出與動植物共生共處的慈悲情懷。
【希望校園‧環境教育】
南投縣社寮國小‧戀戀生態池
◎撰文‧葉文鶯
社寮國小大門入口這一座生態池,石縫藏有魚、蝦,石板階梯有不同種類的青蛙棲息;還有睡蓮、荷花、水蠟燭、水金英等水生植物,學生經常在此徘徊不去,或抓魚、抓蝦,但是觀察完畢必須立刻放回池中;學校不禁止學生爬樹,每當楊梅成熟時,幾個孩子就會「疊羅漢」去摘梅子。
教導主任林慶泉說:「爬樹和抱樹的感受不同,我們希望學生去感受、觸摸。我們容許孩子冒險與想像,但是行為可以透過訓練,讓他們敢在環境中冒險,吸收知識、啟發內在。」
【希望校園‧環境教育】
台中縣新社國小‧領角鴞話題
◎撰文‧黃秀花
「當初母鳥一進入巢箱,我們就很猶豫是否該讓學生知道?」新社國小輔導主任蔡彤予說。事後證明,這想法根本多慮。
孩子們組成「守護小天使」,每節下課輪流在樹下巡邏,其他孩子也主動遠離該處,不打擾鳥兒們的生活。家長幫忙架設攝影機,全程錄下母鳥孵育過程,播放給全校師生觀賞。有學生發現:「為何母鳥孵蛋時會不斷抬頭?」還有學生問:「公鳥整晚都守在巢箱外,是在做什麼?」
「母鳥一直抬頭,就是在警戒啊!公鳥守候在外,則是為了保護母鳥和雛鳥的安全,而且牠還要負責出去覓食,回來餵哺母鳥。」湯淑蓮老師認真回答。
孵育完成,輔導室籌辦「命名」活動,更發動各班進行主題創作、舉辦「領角鴞之夜」。
領角鴞議題一直延燒到五月。母親節親子活動,媽媽們帶著孩子利用殘木枯枝進行裝置藝術創作,大家做出來的作品,竟全是「領角鴞」。
校長郭金蓮說:「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校來了領角鴞,多了很多教育機會,所以要加以把握,「學校舉辦一系列活動,目的就在於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