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二十八日 惡由「癡」起
◆7‧26~28《農六月‧初五至初七》
【靜思小語】「瞋」、「貪」都由「癡」起,這「三毒」會迅速吞噬道德倫理。
愛之深,「教」之切
大專教師暨校長人文教育研習營圓緣;上人勉座中教育工作者:「用父母心,教育別人的孩子;用菩薩的智慧,對待自己的孩子。」
日前大愛劇場「春風伴我行」,演出方美倫老師與女兒之間親子關係的轉變。過去嚴格打罵的管教方式,換來女兒叛逆偏差的行為,讓母女關係益形惡劣;直至方老師接觸《靜思語》,開始自省並改變自己,親子間才有了轉機。
「若用菩薩的智慧對待自己的孩子,就不會一味要求,而能始終不放棄地愛與教。」上人表示,對待學生,則要用父母心真誠疼惜。
「愛之深,要『教之切』而非『責之切』。愛學生要愛入心,並啟發其『感恩、尊重、愛』之心;人人懂得感恩,社會就不會亂序。」
引法洗心,啟發智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二十七日晨語時間上人開示,心無罣礙才能修得清淨智慧。
「人人看事的角度不同、處理事務的方向不同,就會有『是』有『非』,難以達到涅槃的『常寂光土』。」上人解釋,「常寂光土」指諸佛如來法身所居之淨土;佛之真如本性,無生滅變化為「常」,無煩惱擾亂為「寂」,而有智慧之「光」,故稱常寂光土。
上人說:「不計較、無煩惱也無得失,就能脫離妄想;心無妄想,透徹世事,清朗明確地往成佛的方向前進,就是菩提大直道。」
悉達多太子生於皇室,過著衣食無憂的享受生活,與一般人同樣要歷經生、老、病、死之苦;所不同的是,凡夫醉生夢死,而悉達多太子體認人生種種苦,毅然離棄現有的生活、權勢、地位,為尋找徹底解決眾生之苦的方法,而出家修行。
《法華經》言及佛陀在無量劫以來的修行過程中,接受無量諸佛的教法,所以能夠開啟心門、撥除人我是非的煩惱,種種人間事相「是真是假於己無礙,是空是有毫不執著」,不斷來人間度眾生。上人表示,這是佛菩薩的慈悲本懷。
「佛陀講述『苦、集、滅、道』四諦,教眾要先了解人生之苦、修行於道;且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再了解十二因緣的啟動及過程。明確指出修行方向。」
上人致勉,要感恩佛陀給予法水、啟發智慧。「當日日引法洗心,維護心境之清澄,入群眾亦不受引誘;即使面對業境現前,也能以感恩、尊重之心付出大愛。」
聽懂做到,即是妙法
二十八日晨語,上人開示:「一念無明起,讓明淨的心起貪婪、瞋癡無度,自然造業無數。若人人起一念無明,將造成世間可怕的污濁混亂!」
無明覆心,無法清楚辨別事理,就是「癡」。上人指出,「癡」是無明的源頭,無明則是「癡」的展現。
「心存癡念,稍不順意,就會生起瞋心;也因癡心蒙蔽智慧而致使貪婪無度。貪、瞋、癡會迅速吞噬道德倫理,就像良木長了白蟻,不斷地蛀蝕,終而腐爛。」
能應現代生活需要、於人間實行,就是妙法。上人勉眾精進弘道:「法無大小、高低、深淺之分,對機就是妙法;不對機,即使再好的法,亦無從得入。講人家聽得懂的、指引人做得到的,就是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