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毫芒中入三昧理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於一毫芒中入三昧理】
二○○九年二月二十日,上人前往慈濟關渡志業園區探望環保菩薩。巴掌大的廢棄錄音帶,竟能拆解出紅豆大的塑膠圈、螞蟻般的釘針、指甲蓋那麼薄的白鐵、紅銅。
上人拈起一片金屬,饒富興味地看了又看。畫面使我想起他老人家的開示:「『於一毫芒中入三昧理』;無明會對我們的人生設限,心若正、不散亂,對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就能觀察入微。時時注意微細道理,心就不會被無明遮蓋。」
隨師時,大家總是亦步亦趨,上人看什麼,我們就跟著看什麼。審視隨師圖檔,卻讓我發現「跟上人看」與「看上人看」不同。時空被凝住之後,讓人感覺他老人家看的不僅是人、事、物,也有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不僅是事相,也有因緣。而那些「看」也不再是「看」,成了亙古的「觀照」。
二○○八年十二月二日在台南靜思堂,歲末祝福的空檔,蔡妙慧師姊拿出一張老照片,說她最近才知道,小時候跟上人合照過。因緣如經緯,編織出人人一生的際遇。當年那個小女孩又何嘗知道,自己日後會進入慈濟世界?
二○○九年一月二日,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甘若飛來到慈濟三重志業園區參加歲末祝福,感恩上人關心以巴情勢,並致贈一幅七歲兒童的繪畫。童真無邪的筆觸描繪了戰火中的家園,小小的孩子雖然遠在加薩走廊,上人卻看到了他內心世界的恐懼與憧憬。
【觀如月】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二○○九年四月十九日慈濟四十三周年慶,上人領著大家誦《藥師經》。二○一○年二月十三日,農曆除夕,上人看視梁期遠、林月雲這對同修主持的春聯攤位。看背景就知道,兩張照片都是在精舍所拍,放在一起看就會想到,上人教我們除了看佛典上的經,也要看人人身上的經。
有關「看」的哲理,上人講過很多,其中的「觀如月」又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一位婆羅門請教佛陀,遇到惡知識要如何面對;佛陀答:「要觀,觀如月。」「那麼,遇到善知識又要如何面對?」佛陀依然微笑:「要觀,觀如月。」婆羅門疑惑,佛陀便說:「月的盈缺每天都在變化。面對惡人時可觀想,十五的月亮雖是圓的,卻會慢慢缺角,到月底即隱退不見。而善知識的德行就好像月初時的一彎明月,隨著時日漸漸增長,到十五時已是滿月光華。」
上人說,佛陀教育我們,在觀察別人時也要反觀自己——觀察自己的德行是像明月的增長,或是消退?若是以觀月的心態去觀善惡,就可知道,人生善惡都是自己所造。
「為惡者,德行像月亮失去光明,最後自然消退,猶如墮入黑暗地獄。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善知識有信,知道善的要精進、惡的要停止,自然德行慢慢增長,一如月亮的圓滿。如果能這樣觀想,就會知道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遠離惡知識。」
【觀自在】
「佛陀自無量劫以來,不斷現相人間,示範修行的方法、典範。精神是一,但是生活時代空間不同,修行的方法也可以不同。」
上人無所不看,既看慧命,也看生活。他的「看」無微不至,是導師的「看」,也是母親的「看」。二○○八年六月二十日在關渡看寶特瓶回收、抽紗製成的衣物,二○○九年二月二十日在台中看建築模型。
為了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慈濟建設醫院、學校、人文中心、環保站、靜思堂,唯一的目的就是護眾、度眾,將道場落實於社區,以正法引導社會大眾。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正是上人為接引眾生所開闢的法門。
「在此一時代,慈濟要負起安定人心的使命,疼惜大地亦疼惜眾生。為生活而工作是功能,能為他人服務才是良能。人生無常,真正愛惜生命,就要身體力行、發揮良能。」
上人舉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觀自在」為例,期勉人人付出的同時,也要修持得很自在,不論遇到任何環境都能歡喜接受。
「付出時,不要有求得別人感恩、讚美的心理,反而要自我警惕:我做的夠不夠?能不能獲得眾人的共鳴?當別人讚歎我時,我並不覺得歡喜;別人嫌我時,我也不生氣。寒冷時我很自在,炎熱時我也能適應,這就是自在啊!」
【佛智不可思議】
「佛陀的智慧怎麼這麼好!和現在的人間怎麼那麼吻合!」上人讚歎佛智不可思議,是科學,卻又超越科學;是哲學,卻又超越哲學,是生理學、心理學,但也都超越兩者;林林總總,會合起來就是宇宙的大道理。
「佛陀覺悟了在這大宇宙間的所有真理,無論是天地物理——成、住、壞、空;人的生理——生、老、病、死;人的心理——生、住、異、滅,分析到底,都是一個『苦』字。佛陀循循善誘,把眾生導入『苦、集、滅、道』的道理,我們若是透徹了這個道理,就能離苦。」
二○○九年三月一日,上人離開屏東分會,在跟大家揮手道別時,儘量用眼睛點名,彷彿想藉著眼光輸送祝福給每個人。
「人生只不過在幾十年間,因為執著,所以造成多少的煩惱、無明、業障。我們若能通達道理,便不需要執著。看得到的,大家會說:好,我捨、我捨。但是,最無法捨的,就是看不到的內心執著;內心執著會變成習氣。」
二○○九年九月九日,上人在清水靜思堂觀賞正在進行施工的佛陀灑淨圖,眼神彷彿與佛智的光輝在空中交會。耳際再度響起他老人家的叮嚀:「此生有幸與佛陀慧命相遇,激盪出火花。若己心與佛心『會』而無『合』,也只不過是起一陣火花,又歸於空無。用心與佛的慧命相合,才能生生世世不再迷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