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懺悔」緊接著要「發願」
◆6‧1《農四月‧三十》
【靜思小語】「懺悔」滌心垢,還要「發願」不二過,人生才能向前進步。
啟信,朝佛法明燈前進
大海茫茫,迷航的船隻辨不清方向,在暗夜波濤中惶恐漂流;若能看見燈塔的光照,就能朝正確方向前進。上人於早會時間開示:「凡夫心長久以來蒙塵迷失,就像海上扁舟隨波浮沈。佛法如引航燈塔,能讓人脫離苦海,得度彼岸。」
世間法門無量,能夠聞法對機而有體會,是非常難得的因緣;上人勉眾,有幸於此大時代聞佛法、行菩薩道,要把握且珍惜,以恭敬虔誠的信念求法,依循佛法明燈精進前行。
「凡夫多貪圖享受,菩薩則用心追求真理。修行的道場不在遠處,只要啟動虔誠的信念,即成就心靈清淨、無染、無私的道場。」
今年二月開始,全臺各社區慈濟人啟動「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上人讚歎大家在練習中,體認到自己是整體隊形的一個點,將位置、移動方向拿捏準確,而成就整體之美。「團體中,人人皆有『法入心』的功夫,人心合一,即能達到整體美。」
經藏演繹的重點,在齋戒、懺悔、滌心垢、去習氣。上人教導,「懺悔」、發露過錯之後,緊接著要「發願」,才能以願力修正習氣。「懺悔、發願如人之雙足,在洗滌心靈垢穢之後,發心立願不再犯錯,才能進步。」
上人舉例,不只要懺悔過去在言語上犯錯,還要修口德,發願「不諂不媚不綺語,謹言慎行與謙虛」。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要修養德行,就要說『真實語』,從言語表達出誠心;還要是非分明、不搬弄是非;且縮小自己,謙虛與人互動。」
人格品德要從身、口、意建立;上人教眾運用佛法修得「六根明慧皆清淨」。「有智慧者懂得自我約束、自我警惕,六根就不易受到外境誘惑,而在心識、行為上造業。」
精進,不使貪瞋癡增長
為了八月在全臺各地的經藏演繹,各區慈濟志工密集演練;離島澎湖和小琉球的慈濟人也把握因緣,搭機、搭船渡海來臺取經。
小琉球十三位志工每週一次,搭船到屏東東港參與夜間集訓,並到位於長治鄉的屏東靜思堂集合,參與大型共修;每次來回都要搭船轉陸路,費時耗神,但志工甘之如飴。東港志工擔負起交通接送,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因末班船只到傍晚六點,須在屏東過夜,洪月仔師姊安排小琉球志工住進家裏,且細心準備餐點。
「每每行腳到屏東,小琉球志工即跨海而來聞法;這次經藏演繹,他們也不缺席,融入團隊勤修勤練。看到屏東慈濟人招呼、照顧法親,如同一家人,彼此護法、增進道心,最令師父歡喜。」
澎湖聯絡處每週三晚上舉行「法譬如水」讀書會,吉貝島歐素卿師姊也搭船到馬公一起精進。上人肯定離島慈濟人精進入法的精神,不亞於臺灣本島。
「學佛要回向心靈,精進求『法』,而不是拜拜求『福』。心無偏差,才不會墮落三惡道。」上人說及一段佛典經文——
品行不佳的象首比丘因病往生,眾比丘聚集於給孤獨園討論此事,向佛陀提問:象首比丘往生何處?佛陀回答:「增長三非法者,身壞命終,必墮地獄。」
「『三非法』就是貪、瞋、癡。」上人說明,並非信仰佛法即能得度,若心中不斷增長貪、瞋、癡,必墮地獄。「凡夫長久以來心靈沾染垢穢、身行造業,若無發露懺悔、修正身心,將墮落惡道。唯有堅定發心,朝佛法明燈前進,身行皆不離道,依法修行,方能得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