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8期
2011-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天涯共此情‧北朝鮮
  【九二一大地震十二周年】
  【特別報導‧東日本大震災半年記】
  一句話的力量
  法譬如水‧天天入經藏
  出版書訊‧《生命無價——慈濟醫院九個特殊醫療個案故事》
  慈青心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8期
  十五日 以善呼應

 

◆8‧15《農七月‧十六》

【靜思小語】人與人之間以善念相互啟發,就能匯聚力量,讓更多苦難人得救。

清流媒體,淨化人心

晨間於關渡志業園區,印尼陳迺士師兄向上人報告印尼大愛臺現況,並播放採訪印尼通信兼新聞部部長的影片——部長肯定大愛臺堅持自己的風格,建立觀眾品味,給予正面引導,平衡觀眾心靈。

上人重申媒體的重要性:「媒體能快速而普遍地傳播訊息,但只要稍有偏差,就會產生負面效應,使社會混亂;所以人間需要清流的媒體。」

正在臺北小巨蛋進行的「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每一場臺上臺下共有一萬多人,每一秒鐘同一念虔誠心,故能整齊而有道氣。上人說,這不僅是「萬人一心」,且是「萬人弘道」,人人善念共振,心聲上達諸佛菩薩聽。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只是生生世世受塵世污染,習氣累積而造業深重,眾生共業導致四大不調而災禍不斷。欲回歸清淨,唯以佛法淨化。」上人表示,現今科技發達,應藉由媒體將救世佛法傳播全球。

起一念好心,即種下福「因」,然而必須身體力行,才有「緣」助長福因,因緣具足而成就福「果」、福「報」。上人指出,印尼慈濟志業發展的「因」,是幾位隨丈夫從臺灣到印尼定居的婦女,就地撒播種子、默默耕耘;而後幾位在地企業家師兄投入,就如同在大地上會合了陽光、空氣與水分,因緣相合而使志業快速發展。

上人讚歎印尼志業的發展成果,亦叮嚀加快人間菩薩招生腳步。「只要社會上有心人以善念相互啟發,人與人之間以善呼應,就能匯聚力量,使愈多苦難人得救。」


心正念正,廣弘佛法


臺灣慈濟志業從慈善克難起始,一步一腳印走得艱辛,卻很扎實。上人回顧:「早期功德會開始濟助窮苦人時,有人擔心,若提報的貧苦人愈多,而功德會沒有這麼多錢可以幫助,該怎麼辦?我認為『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我們誠、正、信、實,苦難人自有其得救的因緣福報,總會有力量予以幫助。」

上人表示,不編預算的慈善工作並非浮濫隨便,誠正信實的救濟精神,要靠訪視、勘察加以落實,將辛苦募得的點滴善款用在刀口上。「對於真正需要救濟的人,無論如何都要施以援手;而對於心態不正確、消極沈淪只仰賴救濟者,即使募得的善款還有多餘,也不能給,但要盡輔導的責任。所以慈濟『教富濟貧』也同時『濟貧教富』。」

只要心念用得正,不為私己而是為天下蒼生,這一念心發起之後,待因緣具足,就能廣弘佛法、淨化人心;可惜人心雖然易發善念、構築理想,卻因習氣難改,善心善念很快就會被欲念、無明掩蓋,道心亦散失。

《無量義經》云:「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上人指出,如此寧靜清淨、覺悟開闊的心靈境界,就是靜思法脈精神;而「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就是慈濟宗門之理。「佛陀時代要求僧眾日日托缽化緣,與眾生結善緣,同時傳法、弘法;在現代,慈濟人『法入心』,就要身體力行,走入人群弘法。」

上人期勉印尼慈濟人把握四大志業的成果,「守成」還要「傳法」,扎實傳承靜思法脈精神。

「於此大時代要明大是非;面對人心、大地受破壞的大劫難,要培養大慈悲;在為苦難人付出的同時,也要淨化人心,以大智慧去除大無明;而全球動亂不安,需要人人大懺悔。」


有志一同,傳播清流

臺北小巨蛋一連三天共八場經藏演繹,震撼人心;幕後團隊從彩排到正式演出,一場緊接著一場,沒有一刻休息。人文董事會中,上人感恩人文志業同仁在經藏演繹期間堅守崗位,耐苦、吃苦又用心,而且法喜充滿。「所有投入慈濟志業者,都要有承擔天下事的使命感,有志一同,挑起天下大任。」

上人肯定大愛電視無論新聞或節目,都很有人文氣息,傳達真善美的理念,是一股傳播至全球的清流;也鄭重囑咐主管們,心寬念純培養人才,號召更多人加入,廣弘佛法。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