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 心在喜悅法樂中
◆5‧15《農四月‧初二》
【靜思小語】施捨,有強濟弱、上濟下的心態;喜捨,付出同時感恩對方成就。
尊重心,珍惜法
晨語時分,上人講解《法華經‧序品第一》——佛陀講畢《無量義經》後入定,現莊嚴之相震懾人心;大眾見此過去不曾有的瑞相,心靈歡喜踴躍,也有根機敏利者體察到佛陀即將演說殊勝妙法而心生期待。
知道佛陀將要演說真實法,彌勒菩薩欲提起在場大眾的精進心,便以一般聞法眾的立場,向文殊菩薩啟問;在應答間,讓大家了解佛陀即將說的法,是非常殊勝的大乘真實法。
「佛陀思及過去四十多年說方便法,大家難免因疲憊而懈怠,精進心減退;所以展現不同於平常的形態引起大眾注意,提升人人求法之心、精進之念。」
上人指出,文殊菩薩過去曾為七佛之師,以智慧著稱,彌勒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問:「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如此『向無疑中生疑,於無念中作念』,是要讓隨緣聽法的人啟念求法、對法生尊重心。」
在此一時刻,彌勒菩薩代表慈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提示大眾佛陀即將講演悲智雙運的大乘妙法。上人殷勉大眾用心體會經義:「因為諸佛菩薩的慈悲,才能成就我們今日得聞大法的因緣;要生稀有之心,尊重、把握。」
拔疾苦,得法樂
慈濟四大志業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本,志工在付出同時增長慧命,在利益人群同時自我成長。早會時間,上人開示:「『施捨』有強者救濟弱者的心態,會讓受助者處於自卑、永遠接受的境地。慈濟人本於慈悲心而『喜捨』,感恩對方給予付出機會。」
人生無常,難免會有需要幫助之時。上人指出:「最可貴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付出者解決受助者一時困苦,自己則能見苦知福再造福,增長慧命。」
醫療工作同仁秉持「同體大悲」之心,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搶救生命,看到病患因解脫病苦而笑,是醫護同仁最歡喜的時刻。上人說:「醫師幫助病患解脫身體苦難的同時,自己也跳脫『人傷我痛』的情境,心靈得到解脫,充滿喜悅和法樂。」
「喜捨」的精神,亦以人文清流傳播。印尼大愛台大愛劇場四月播映「巴利金家的故事」——
巴利金先生立志當老師,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西爪哇井里汶縣,在習經院長老協助下,與大學同學成立鎮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提供免費教育。在鄉下,家長認為智能不足或聾啞的孩子是被鬼纏身,故仰賴巫師治療,不讓孩子上學;巴利金和同學一一家訪,說服家長。
巴利金先生婚後育有兩子,因收入微薄,仰賴太太到阿拉伯工作養家。七年前大兒子罹患結腸症,龐大醫藥費耗盡太太所賺工資;因緣得到慈濟協助,讓孩子到雅加達治療痊癒,如今已就讀高中三年級……
印尼教育部副部長法斯里‧賈拉深受此片感動,於五月一日邀請兩百四十位特殊教育界人士、大學教授及學生,共同觀賞。
「巴利金先生雖然生活貧困,卻有大志向,以真心關懷殘疾孩子,讓他們有受教育的機會。其大愛無私、為教育犧牲、步步克服困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上人欣慰印尼大愛台傳播清流人文普獲肯定,尤其大愛劇場廣獲善的回響。
「這股如和風春雨般的力量,讓印尼乾熱的土地得到清涼的滋潤。感恩慈濟人在印尼廣布善種,以春雨甘霖潤漬蒼生,讓人心善苗向下扎根、向上茂盛,希望無窮。」
如《無量義經》言:「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上人表示欲弘揚大乘佛法,也要有「世間法」來成就。「慈濟四大志業不離人間,印尼慈濟人長年以愛鋪路,以慈善、醫療讓人得以解脫苦難,也以教育、人文啟發人人心靈善念、付出助人。無私大愛環環相扣,故能讓善種子『從一而生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