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三日 心寬,「空間」無限
◆5‧2~3《農三月‧三十至農四月‧初一》
【靜思小語】不求自我「空間」,合眾力成就諸事,空間自然無限寬廣。
邁向正覺大道
天地四大不調,頻頻示警;早會時間,上人籲眾不僅要提高警覺,尚須「精進」。
「『精』是不雜,一念心清淨精純;『進』是不退。佛心即是清淨精純之心,若起煩惱,就淪為凡夫心。凡夫起心動念造業,『累劫煩惱因意起』;層層疊疊累積的煩惱,須以誠心『一一悉懺悔』。」
上人進一步說明,「一一懺悔」的不只是讓人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的粗相煩惱罪業。「連只存在內心,尚未顯於臉色行為的微細惡念,都要發露懺悔、徹底根除。」
許多人為爭權利、爭名位等用盡手段,與人對立,造成天下不安;上人指出,皆因「懵懂愚癡不了悟」。「其心靈就如打瞌睡般,昏沈迷茫;不只自己造罪,尚且禍及社會人群。」
二○○八年的今天,緬甸發生納吉斯風災,十三萬人罹難,慈濟排除萬難即刻前往賑災,後續並援建三所學校。三年來,馬來西亞慈濟人持續前往帶動,如今緬甸慈濟志工已能自力承擔慈善救助事務。
「緬甸是佛教國家,民眾信仰虔誠,即使生活窮困,仍想盡辦法供養三寶。風災發生後,慈濟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施』平行,且悲智雙運——除了發予米糧、稻種等物資,尚以法善導,帶入『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引導淳樸的民眾相互關懷、幫助。
早會時上人欣言,緬甸民眾懷抱感恩回饋之心,效法慈濟「竹筒歲月」,每天存「米撲滿」濟助貧苦鄉親;且慈濟法水流入心田,當地許多善種子萌發茁壯,在地耕耘慈善,如今已可見豐碩成果。
四月十三至十六日是緬甸新年(潑水節),為了讓照顧戶過個好年,緬甸慈濟志工上街採買發放物資;即使過了打烊時間,鞋店老闆娘仍熱心幫忙志工挑選,並給予優惠價格,且將志工帶來的靜思語卡片貼在店內最明顯的牆上。
「要淨化社會並不困難,只要人人了解善法的方向,且精進力行、落實愛的關懷,就能帶動出浩蕩的菩薩隊伍。」上人欣見緬甸社會中,富者能夠發心參與慈善濟貧,貧者也能匯集點滴力量救助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已然鋪展出一條康莊大道。
修養心寬念純
事在人為,唯有人能成事;但也因人心見解各異,若無法合心協力、常生磨擦,就難成諸事。上人引導一位受人事問題困擾的年輕醫師思考——慈濟志工眾多,來自各行各業,年齡、社會階層各不相同,為何能同一方向、無私付出?
「有心寬念純的修養,就能『合和互協』。慈濟人不去想自己的『空間』在哪裏,共同的觀念就是『以和為貴』。正因為不去想『自己的空間』,能發揮的範圍愈反而無局限,合眾力成就諸事,愈做愈快樂。」
上人開導,人與人之間不要計較太多,有緣在醫療志業共事,要相互珍惜。
「當年花蓮極度缺乏醫療資源,慈濟克服萬難在此建設醫院;但一般人追逐利益,不願意到無利可圖的地方行醫,所以醫院硬體已備,卻難求才。也因此我對任何願意來花蓮付出的醫護人員都很珍惜,期待大家有志一同守護、搶救生命。」
醫師的使命是救人,上人舉史懷哲醫師為例,看到非洲的苦難而發心學醫,終其一生在非洲奉獻。「醫界尊崇史懷哲,並非他的醫術多麼超群,而是他有救人的一念心。志為醫師,最重要就是到真正需要醫療的地方發揮所長;既然來到花蓮,就要把握因緣救人、助人,隨時隨處發揮良能。」
善念平息爭端
「要先洗滌心靈無明,才能引進清淨法水,成長智慧。若心靈仍存有無明習氣,世間法入於心中,所展現的只是『世智辯聰』;擁有高知識而用於偏途,徒然造業。」
三日早會時間,上人開示,貪、瞋、癡、慢、疑是心靈五大病;心中有疑,即易「懷疑聖賢惑正道」,對聖賢所說的真理起疑,對偏邪之道反而入迷。
「就如許多世智辯聰者,能說會道,卻偏解法理;要求別人要做到,自己卻不守法、不能行正道,追名逐利而累造惡業。」
佛陀教導,世間萬法皆空,破除眾生的執著心,體知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上人說明:「因緣果報繫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結下惡緣,會時時引誘人們造業;過去結了好緣,現在就會引領人們行往正道。過去不可追、未來不可知,最重要的是守護現在的心念,把握當下精進修行,隨緣消業障、不更造新殃。」
上人教眾「心寬讓一寸,善念息爭端」。「體知天下眾生是生命共同體,就不致相互殘害;人人心存善念,人間即無爭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