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 開發善潛力
◆6‧4《農五月‧初三》
【靜思小語】人人都有愛的潛能與善的潛力。
一念心,貧轉富
文學家暨劇作家小野先生與《中國時報》團隊來訪。小野先生二十年前曾為「尋找臺灣生命力」赴精舍拍攝紀錄片,他稱歎慈濟多年來始終如一;並舉大殿前方的臺灣造型蓮花池指出:「慈濟是『本土化』概念的先驅,能以愛與善為資源,將志業從小小的臺灣擴展於國際,走入全球需要幫助的角落。」
上人表示,濃厚的愛心與善心,是臺灣民眾的特質。「只要人人反觀自性,就會發現自己原來也有愛的潛能與善的潛力。」
小野先生請教上人,慈濟大愛普及全球,除了救助貧苦,亦啟動當地民眾的愛心,就地凝聚起互助的善力,是如何達到的?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人人本具清淨無私的愛。慈濟希望透過愛心的啟發,讓人無論物質貧富,心靈都富有悲心與智慧。」上人指出,有些人認為,自己都需要幫助了,哪能去幫助人?「其實若不知足、貪欲無盡,即使生活再富裕,也永遠有匱乏感。只要改變觀念,即能感到心靈富足。」
上人進一步說明慈濟「教富濟貧」——讓富者成為「富中之富」,與「濟貧教富」——讓貧者成為「貧中之富」的理念。
「許多企業家投入慈濟,不只捐款,更縮小自己投入各項慈濟工作、扛起志業責任,就是『富中之富』。對於孤苦無依、生活貧困或心靈缺愛者,慈濟人除了給予親人般的關懷,也啟發他們愛的潛能,當潛藏內心的愛受到啟發,恢復自信、樂於助人,就能從心靈徹底脫貧。」
單純心,起而行
小野先生認為,慈濟四大志業各領域,總能運用特別、新穎的方法達到良好成效。上人坦言,四大志業開展並非事先詳盡規畫,而是在推動過程中體會到社會所需,而逐一落實。
「發起好心、好念而能把握,就種下了好因,因緣會合時即能成就。」上人以醫療志業為例,在慈善工作中接觸到貧病交迫的苦難人,而感受到花蓮缺乏醫療資源,基於「尊重生命」的慈悲心,開辦義診所;接著又在義診中體會到,花蓮須有能醫治重大傷病的醫院,才能使民眾脫離長途奔波求醫或無力北上就醫的處境,所以再發心建醫院。
「建院的心念就是如此單純。雖然當時慈濟人稀少、力量微弱,但是因緣不能等待,要做就要立刻做。找土地、籌建醫院,一路跌跌撞撞、歷盡艱辛,但我相信佛陀所說『入我門不貧』——要用何等心態入門?就是誠正信實,以及『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建院過程中,也曾聽聞負面言語,說慈濟「很有錢」所以蓋醫院。上人常勉勵慈濟人:「這是別人對我們的祝福。只要我們很真誠地為人群付出、相信人人的內心都有愛,就能點滴匯聚成一股大力量;一切端視我們是否真正無私、無所求付出。」
花蓮慈院建設完成後,更大的困難是「求才不易」,即使到今天仍是如此。上人說明,求才難在要求得有志一同、具有使命感、有品德、願意承擔守護生命重任的人才。
「在慈院渴求人才之時,我又警覺社會變化、人心趨利,而搶救生命的志業,須用真誠的心、堅持初發心;所以決定辦教育培養良醫良護,也增加花蓮子弟在地就學、就業的機會。」
二十五年來,花蓮慈院真正發揮守護東部民眾健康的良能,也升格為醫學中心,成為花東地區重大傷病後送醫院。「從建院到建校,我都是起了念頭就把握因緣去做。能夠有這麼多有志一同的醫師、教師願意來花蓮付出,真的很感恩!」
啟愛心,守戒律
《中國時報》何榮幸副總編提問:「過去二十年來,慈濟慈善足跡遍及國際,許多國家是透過慈濟而認識臺灣。但全球災難頻繁,您如何判斷、決定何處需要臺灣的愛心救援?全球慈濟人的組織如此龐大,能讓人人凝聚在一起、發揮救援力量,主要的動力為何?」
上人坦言從未想那麼多,「覺得該做就去做。慈濟從克難時期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始,皆秉持為社會盡一分心力的單純心念,未曾刻意要求;而是啟發人心之愛,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帶動。」
「慈濟的根」源於臺灣,海外慈濟人秉持上人「取於當地、用於當地」的教導,將慈濟種子帶到居住地,真誠地為當地付出,就地發揮濟貧助苦的良能。上人表示,有些海外慈濟人從未見過師父,卻能守戒且自愛,正是因為「慈濟十戒」——慈濟人必須力行的十種規則,能讓人修正習氣、離惡向善,從心靈到行為都達到「誠、正、信、實」。
「心存誠正信實,付出時就不會脫軌,不會藉愛的名義利益自己;心無所求且感恩對方。全球慈濟人都是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育良才,聚善力
端午將至,大陸慈濟人每年此時舉辦「萬粽一心」素粽義賣,為慈善工作挹注力量;今年華東慈濟人依上人教示,將包粽義賣轉為「助學圓夢感恩會」,邀請護持大眾與助學生會面。
透過網路視訊,聆聽幾位受慈濟助學的年輕人表達感恩,上人欣見學子長成優秀青年,還有人參與志工培訓,實令人欣慰。「不只學業成績好,能做好人最重要;只要社會上出現一個好人,就有無數人能得到關懷。但願同學把握時間多投入慈濟志工服務,從中見苦知福。」
慈善工作有更多人加入,才能及時發現苦難而予以救助。上人期待「人間菩薩大招生」——讓社會上人人都是愛心人,人人都是助人的菩薩;也希望大家以素食守護身心健康。「齋戒,是自我保護預防過失,也是尊重生命的精神實踐。」
全球大災難愈益頻繁,上人表示實起於人心不調,佛法是救世妙法,能調和人心,「教真導正」——教導真實法、引導人人心朝正向。
「期待大家『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時時自我反省、即時改正錯誤。人人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心正、念正,菩薩道才能踏得穩,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消弭天下災難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