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 莫再蒙眼度日
◆2‧16《農正月‧十四》
【靜思小語】大地之病來自人心之病,要以「懺悔之法」度人心、救大地。
淨己心,度人心
南美洲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的河流,亞馬遜雨林號稱「地球之肺」,但去年嚴重乾旱,大量樹木枯死。南亞孟加拉首都達卡一千兩百萬居民仰賴生活的伯利康加河,遭受工業廢水、家庭廢水污染,惡臭難聞,水中一片死寂。西亞約旦河流經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和約旦四國後注入死海,是沙漠國家的重要水資源,如今九成水域已乾涸……
早會時間上人慨嘆;「水是萬物生命之泉,如今卻因人類破壞日漸枯竭;危機迫在眉睫,人們應深切反省,莫再沈迷不悟。」
上人言,三、四十年前在臺灣各地行腳,路過河川可以看見潺潺流水;近一、二十年來,卻常見溪床、河道乾涸無水,除非下大雨才有滾滾濁水奔流。
河流乾涸、雨林消失,是否還來得及挽救?上人表示,此時真的需要人人覺醒,深切反省自己的生活。「人與大地共生息,大地生態受傷害,全球每個人都有責任。不能再蒙著眼睛過日子,只活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只想著自己方便、享受;要睜開眼睛看世界——暖化加劇、氣候極端,一再加深對大地的破壞。大地之病源在人心,要誠心大懺悔,以懺悔之法救度人心、救大地。」
《法華經》中,佛陀將世間比喻為一間起火的大宅,孩子們迷茫無知,仍在其中遊樂嬉戲。上人以此形容當今現象:「地球四大不調,世界各地紛傳水患、乾旱災情,但世間人仍醉生夢死,迷茫不覺……」
僅是擔心亦無用,上人勉眾誠心懺悔、改過。「要引法入心,及時淨化己心,更積極把法度入人心,讓人心有清澈的法水流淌,世界才能得救,天地、人間才能呈祥。」
愛與善,世間寶
二○○五年十月巴基斯坦大地震,經由印尼林逢生師兄的牽引,巴基斯坦企業家馬吉德先生大力襄助慈濟賑災義診;之後約旦陳秋華師兄與土耳其胡光中師兄前往發放鋅板,以供受災民眾建屋。慈濟人感恩、尊重、愛的發放態度,讓當地人印象深刻,延續至這次水患賑災亦有良好互動。
第二梯次巴基斯坦賑災團圓滿任務返臺,與上人分享心得。續福煦師兄提到某日發放時,一位年輕人走上前,激動地抱著他哭了,還寫了一張紙條表達感恩;陳金發師兄說,水災發生前許多貧苦人家就是直接睡在地上,頂多鋪一層塑膠布,慈濟致贈的睡床大幅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
在務農家庭成長的詹龍禎師兄與當地人握手,眼淚當場奪眶而出,因為他們的手很粗糙且有血絲,可見生活的困苦;雖然回到臺灣,還是很掛心當地農民,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土地,孩子大多無法受教育,真的不知道明天會如何……
「愛是一股力量,亦是和平的希望。」上人感恩慈濟志工甘願付出時間、心力,自掏腰包,無畏艱辛遠赴異國救助災苦,在每一個踏履的國度建立「人道」精神的形象。
「慈濟的人道精神,不只是名相,是真正以身作則,行入人間苦難深處,用身行教化大眾,付出同時心存感恩。因為心存佛法,雖然悲憫眾生卻不衝動,而能悲智雙運——在苦難中長養慈悲、在變數中考驗智慧。」
巴基斯坦賑災的同時,澳洲慈濟人也在為境內水患受災民眾發放;上人表示,兩個國度平時的民生經濟、生活型態有天壤之別,救災時面對的狀況也截然不同,但在慈濟人誠懇付出之後,皆獲得當地人士的肯定與認同。
上人勉勵師兄們更上一層樓,以身作則齋戒、大懺悔,不只是自己做,且要呼籲、帶動親友。「即使須彌山下的小螞蟻呼聲微弱,但螞蟻愈多,也能發出不容輕忽的大聲音。希望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聽到呼喚,莫聽而不聞、聞而不知;要將齋戒、懺悔真真實實地放在內心,洗滌心靈無明、改除不好的習氣。」
臺灣以愛與善為寶,上人期許人人提起信心、毅力、勇氣,接引更多人同行善道、力行善法,為人間淨土而努力。「如陽光普照大地,善與愛是能夠與人分享、散播到全球的無上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