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 能付出,就離苦
◆7‧22《農六月‧初一》
【靜思小語】人人有愛、合心付出,人間即無苦相,當下就是淨土。
菩薩愛,造淨土
美國基督教慈善組織「人道居」,以「居者有其屋」計畫,召募義工為低收入戶建房;受助屋主以「無息貸款」和「以工代賑」方式償還,建立個人尊嚴。八年來,邁阿密慈濟人每兩個月組隊協助建屋。
早會時,上人感恩慈濟人見苦知福,珍惜付出機會,與人結好緣。「他們第一釘念感恩、第二釘念惜福、第三釘念惜緣……做得很開心。慈善工作沒有宗教、種族分別,慈濟人抱持使命,與許多慈善機構共同幫助世間苦難。人人合心付出,成就美好世界。」
在宜蘭員山鄉,七十多歲的呂阿公夫妻生活貧困,一九九七年成為慈濟照顧戶;十多年來志工不間斷關懷,深得老夫婦信任。阿公唯一的兒子罹患自閉症,去年往生;志工更將兩老視如己親,勤走動、話家常。考量房舍年久失修,逢雨便漏,志工利用休假動員為其整修房舍,打造安穩的家。
兩位老人家一人耳朵聽不清楚、另一人視力不良,卻用心透過大愛台吸收上人的法。得知慈濟善款來自全球愛心匯集,省吃儉用的他們不僅要求停濟,每月還將部分政府補助金捐出助人,並投入慈濟環保志工行列。上人讚歎這對老人家,不僅知足、善良,且很有智慧。
「人間苦難無盡。要解除人間困難,必須人人付出。若能帶動人心覺悟,使人人有愛且用心付出、不造惡業,人間即無苦相,當下就是淨土。」上人言,要達成此目標,需從自己做起,啟發他、你、我的無私大愛,共同伸手為苦難人付出。
「人心的煩惱、無明、分別,造成你爭我奪的衝突對立;慈濟人要深入人心,啟發無私大愛,才能從根本杜絕天下災難。」上人表示,普天之下人人都是菩薩,則處處就是淨土。
講禮儀,重品德
現今許多人空有知識而缺乏智慧,無法釐清「是」或「非」,令人擔心。教育董事會中,上人有感而言:「唯有教育,才能打造未來人間的希望。」
在複雜混亂的時代中,上人勗勉教育工作者要提起使命,挑起教育重擔。「優良的校風與卓越的成就,不能僅憑少數人達到;須眾人方向一致,孩子才有正確的方向可依循。」
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創校五年來,優良的教育品質成為各地人士參訪重點。上人表示:「教育從禮儀開始。以往台灣學校高掛『禮義廉恥』匾額,如今這分禮儀教育在台灣式微;卻在清邁慈濟學校落實,孩子們懂得尊師重道,對老師、家長表達出恭敬心。」
人文氣息展現在個人修養。上人期許師長們多用心,讓學生在充滿人文的環境中學習,將禮儀教育、品德教育的成果,展現於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