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4期
2011-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2011年慈濟全球浴佛大典】
  人醫之愛‧阿根廷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吉隆坡
  百川歸海
  聞思修
  出版書訊‧《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緬甸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4期
  五日 自淨品格,愛灑人間

 

◆4‧5《農三月‧初三》

【靜思小語】污濁的水,會使人身沾染臭穢;自淨品格,才有淨水可以洗滌人心。

慎終追遠,傳承德智

春寒料峭,細雨綿綿,正是清明時節;華人習於此時掃墓祭祖,以表慎終追遠之孝思。

早年每至清明節,家家戶戶會做「草仔粿」為供品;掃墓祭拜後,總有一群孩子圍攏,向掃墓人家拿墓粿,此舉稱為「臆墓粿」。由於「臆墓粿」者大多家境清寒,拿到墓粿可讓一家溫飽,故此舉也有傳統社會溫暖關懷弱勢者的慈善意義。

然現代人淡忘清明掃墓之意義,許多人利用清明節長假出遊,即使上山祭拜先人,也重在焚燒紙錢、紙紮蓮花等,常有掃墓引發火災等情事。早會時間,上人教眾回歸清明節慎終追遠的人倫精神。

「孝為眾善之源,要把握、珍惜父母長輩健在之時善盡孝道,使父母歡喜、安心;勝過往生後鋪張的祭拜儀式。更重要的是,時時以父母給予的生命行善,就是最虔誠的孝思。」

上人指出,現今社會人心愈趨複雜,衍生各種心理疾病。「身體之病易治,心理之病難醫。父母最擔心孩子的健康,所以為人子女者,要守護自己的心靈方向正確、維持身體健康,讓父母安心。」

《父母恩重難報經》記載,佛陀向路邊枯骨頂禮;上人引此開示,眾生長久以來流轉生死,過去生的父母無量無數,未來也將與無量無數的眾生結親子緣。「以寬廣心來看,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累生累世的父母親人;慈濟人關懷社區獨居長者,為其洗浴淨身、清掃居家等等,皆是以疼惜心陪伴、視為親人般照顧。」

清明掃墓有「教孝」的意義,闔家聚於祖先墳塋,將先人之德告訴後輩子孫;上人表示,以虔誠心追先人之德、傳承智德予後代,就是最好的祭禮。


內外清淨,愛灑人間

清修士葉誠碄、黃誠浩等,以日常待人接物的感悟融會《法華經》義理,分享心得;上人表示肯定,鼓勵大家把握時間,日日分享對人、事、物的體悟。

「充滿髒垢的桶子,只要洗刷乾淨、加以消毒,就能再發揮功能。人心亦是如此,每一天和人、事、物接觸後產生的無明煩惱,若沒有及時去除,容易將愛欲厭憎等無明殘留於心;當日日將心靈沾染的塵垢清除乾淨,才能引入清淨的法,自我增長也度化他人。」

本來無一物,但因緣會合,就「有」種種事態、形象顯現,此即「真空妙有」。上人指著面前的木桌說明,桌子的原料是木材,同樣的木材也可以做成椅子、梁柱等不同形態、不同用途之物。「追溯物之本源,木材取自樹幹,而高壯的大樹是由小小的種子萌發而成,種子裏有肉眼看不到的遺傳因子;種子的萌發,也需要合適的環境才能促成,都必須借重因緣。」

誠碄師兄言,每天在滾滾紅塵中忙碌,面對複雜的人、事、物,需要「堪忍」,才不至於消磨道心、起退轉心;要懷抱「柔和忍辱心」,才能堪忍。

上人教示,「柔和忍辱衣」不只是穿在慈濟委員身上的制服,而是身心端正之「依止」。「人與人之間要真誠以待,懷抱柔和忍辱的功夫;否則再能幹仍是凡夫。慈濟人要愛灑人間,但瓶子裏裝的水須是乾淨的,才能洗滌人心——要用心樹立清淨的品格,使內外皆清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