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3期
2009-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 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3期
  十九日 清淨光明,覺有情

 

◆7‧19《農閏五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好緣纏綿是苦,惡緣相磨也是苦;唯有清淨光明的覺有情,才能拔苦予樂。

好話入心,受用則善

十九歲的古富宇出生時難產,致腦部短暫缺氧、學習遲緩;因常被體罰,讓他害怕上學。媽媽為此到處打聽,只要聽說哪間學校有專業課程,就幫富宇轉校。

後來參加慈濟兒童班、親子班,「靜思語」敲開富宇封閉的心,讓他學會善解、包容,也讓媽媽釋懷。如今富宇已經是慈濟技術學院醫務管理系二年級學生,也參加慈青社,付出己力助人。

「教育要循循善誘,方法對了,就『有法度』。」早會時上人開示,人人都能作為傳道者,慈濟人不只將「靜思語」運用在學校教育,更推廣至社會教育,如「靜思語好話一條街」、「好話滿街跑」運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

「好話入心,受用則善——一句簡單的好話,能切中有緣人心靈的迷惑點,使其如獲清泉,將內心的髒污一沖而淨,豁然開朗。」上人期待人人將好話入心,落實在生活中。

心地農夫,勤耕福田

印尼雅加達兩天前,驚傳兩起炸彈攻擊國際知名飯店,造成數十人死傷。上人感嘆:「天災令人擔心,人為的禍患更可怕。人心向惡,令人心痛!」

凡夫有八萬四千煩惱,人人心態各異,種種人我是非糾纏,加上種族、國籍分別……遂衍生對立衝突。上人表示,欲調整人心,需用對方法。

「凡夫總在人、事、物中起歡喜、憤怒、哀愁的心緒,隨著境界起煩惱、生惡念。儘管如此,佛陀不放棄,以愛心、耐心引領。行菩薩道,要學習佛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包容習氣各不相同的眾生。」

人的心結若打不開,不斷比較、計較,即使豐衣足食,也不快樂。對於此種人生,上人表示:「要帶領他實際接觸世間苦難,感受到『有人比我更苦』,見苦知福,就能感恩且知足,進而打開心結。」

佛的智慧能周遍天下萬物,也能收攝於一念清淨無染的心。上人指出:「『心』可以放諸天下,也能收攝於一念,雖然無形無蹤,卻有大力量。凡夫向善或向惡,也在於一念心。」

上人期勉慈濟人作懂得耕耘心地良田的好農夫,先自耕心田,再去別人的心田播下愛的種子;不斷引法水清流灌溉,讓菩提善種,從一而生無量。

「希望造一片菩提林,要選擇好樹種,細心培育;還要讓這片樹林有水滋潤,得到均勻的陽光;當樹苗成長到一定程度,就要疏苗——不使過於密集,才有成長空間。苗木成長茁壯,將能移栽他地,長成另一片菩提林!」

走入人群,結清淨緣

投入慈濟宗門,勞碌於紛擾的世間,算不算修行?於精舍觀音殿與清修士座談,上人言,清修士身心歸依精舍,以在家之身、入人群中付出,實是懷抱清淨心的修行者。

「人與人之間,愛恨情仇糾葛不清,於迷中不斷迷下去;所謂開花結果,實是苦果相纏。好緣纏綿是苦,惡緣令彼此冷漠相待,亦是苦。唯有清淨光明的覺有情,才能真正拔苦予樂。」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上人表示,過去生所結的「因」、「緣」,在這一生感受到的「果」、「報」,能讓人再度沈迷在恩怨情仇中,綿綿不休;但也可以因苦而得到永恆的覺悟。

上人勉清修士以「靜寂清澄」之心走入人群,心要堅、願要大,遇境心不動搖,善盡良能。

佛經的社會背景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再經後世譯者的時空文化背景詮釋,不免有難解之處或神異色彩。上人教眾:「讀佛經要用心思維,取其精髓;莫在文字上打轉。能應用於現在生活、讓人受用的,就是法;鑽研在文字裏,不能受用,就會產生執著、形成所知障。」

在慈濟,「修行」就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上人說明:「修心養性,是內修『誠、正、信、實』;端正行為,是外行『慈、悲、喜、捨』。」

慈濟開啟清修士之門,期能以出世精神,投入入世志業;上人期勉清修士傳承靜思法脈、開闊慈濟宗門,帶動更多人往正確方向前行。

心要開闊,「我」要縮小

社會上不少人對「神通」感到好奇,甚至想要追逐。與廣東慈濟人談話,上人解說何謂「神通」。

「你們雖在海外,若想看師父,天天都可以透過網路連線,同步聆聽志工早會;猶如具『天眼通、天耳通』。師父也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如有『神足通』可以出現在你們面前。」

學佛,重在學習佛陀的清淨智慧與無量慈悲。上人教示慈濟人:「要學得『心路』開闊,包容一切。切莫放大自己,讓人難以接近;要如常不輕菩薩,相信人人皆有佛性,敬重每一個人。」

如環保志工中有學者、企業家、官員、警察、教授、外交官等,進入環保道場人人同樣彎腰付出。上人以此教示:「人文,就是『心開闊、人縮小』的修養。能縮小自己,才能親近人心;微塵人生,能發揮奈米良能。」

大陸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上人勉眾開闊心胸,縮小自我,才能接引更多人間菩薩。

「慈濟不同於一般社會慈善機構,是人間菩薩道場;要把誠正信實,表達在慈悲喜捨的行動裏。慈濟人藉慈善工作以修行,並在人群中建立菩薩道場。面對眾生苦難,要有充足的智慧,才能夠應機逗教、拔除苦難。」

有戒有愛,護己助人

人心各異,即使彼此對坐,心之所想也不盡相同。上人指出,持戒,才能使人心靈方向合齊。「慈濟以戒為制度,戒就是規矩;有規矩才是修行,守規矩才能保護自己。」

上人說明,「戒」能防非止惡——停止惡念、預防犯錯;即使已經犯錯,也能馬上停止損人不利己的舉動。「人人心中有戒,就能相互保護、提升彼此慧命。」

再釋「以愛為管理」,上人教導人人用心自我管理。「有愛,不只能為苦難眾生拔苦;面對法親,也能時時感恩、相互原諒且成就彼此道心。人人有愛有戒,地球就是淨土。」

上人警惕眾人,莫以為團體之大,不差自己一個不守規矩。「慈濟人必定要清楚佛心師志,人人有愛有戒,規範自身行為,珍惜這個美善團體。」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