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6期
2011-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日本
  蔬國人物誌
  上布施
  醫療環保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6期
  分開了才圓滿 玫瑰姊妹全家福

◎撰文‧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平常因工作而難得見面,
莫利一家人特別珍惜假日的團聚時光。
一年多前,
兩個小生命相連出世,
讓他們流了太多眼淚;
而今,擁有自由身的小姊妹,
一顰一笑、翻滾奔跑,
都帶給家人無限幸福感……


雞啼、蟲鳴、芭蕉樹影搖曳,位於宿霧(Cebu)咖德牡恩(Catmon)鄉野的莫利家好寧靜,沒有車流和人潮,只有渾然天成的大自然合奏樂。跑進這個祥和畫面的,是卡梅(Rose Carmel Molit)和卡梅麗(Rose Carmelette Molit)雙胞胎姊妹,十公斤的身材圓嘟嘟地,漂亮而健康。

快兩歲的她們正在牙牙學語,會說「Papa」(爸爸)、「Mama」(媽媽)、「Lola」(阿嬤)、「Atea」(姊姊)……讓家人們相當開心。

媽媽愛米莉‧莫利(Emily Molit)說,卡梅麗較早學會走路和說話,卡梅則比較強壯,她們食欲都很好,牛奶、稀飯和蔬菜都喜愛。

「卡梅較胖,跑得慢;卡梅麗較瘦,跑起來就像飛一樣,總是讓我追不到!」外婆薇莉‧卡蜜(Villy Coming)談起撫養兩位小孫女的心得,頗感自豪。

外婆說,娃娃連體時,一次抱兩個很重,洗澡時也得等女兒愛米莉下班回來,一人抱、一人淋洗,才能完成;而今變成獨立個體,六十二歲的她兼顧兩人仍是辛苦,卻覺得很甜蜜。

「她們會爭寵、吵架,有時又很要好,很有趣!」外婆說,一個睡著了,另一個醒著的就會拉住對方的小手,要她起來陪她玩,那種表情和動作,會把人逗樂!

而十四歲的大姊和十三歲的哥哥,放學後會接手照顧。大姊喬伊(Trixie Joy Molit)洋溢著笑容說:「比起她們剛出生時,現在照顧起來容易多了;不論看她們笑或哭,我都很滿足!」

小姊妹曾經相連七個多月,分割後脊椎各側一邊,但生長發育都很正常;翻身、爬行、站立、跑步,在全家愛心澆灌下,正迎頭趕上同齡的孩子。

在地醫院免費復健

玫瑰姊妹去年三月底來臺分割,八月返國後,為了延續在花蓮慈濟醫院的療育,宿霧慈濟人積極物色合適的復健醫院,最後選定有愛心的宿霧維拉茲醫院(Cebu Velez General Hospital)。志工曾瓊瓊說:「復健科主任林勤聰得知慈濟募款資助玫瑰姊妹做分割手術,表示也要盡一分心力,義務幫她們復健。」

林醫師則謙稱是學習大愛精神:「先前慈院花了那麼多心血,若不能透過復健讓她們更健康,就太辜負醫療團隊的辛勞了。」

卡梅和卡梅麗從去年十月底開始做復健,每週三次。由於咖德牡恩距離宿霧車程兩小時,不可能天天通車,身為中學老師的愛米莉也不能一直請假,因此每週四由外婆及臨時雇請的親戚幫忙,搭公車帶兩姊妹下山,住宿在醫院附近的慈濟志工王玉瓊家中三天,由志工曾瓊瓊派車接送往返醫院,週日上午她們才回山上的家。

「每個星期都要麻煩師姊們,實在很不好意思!」這段溫馨接送情,愛米莉相當感動。「不會麻煩啦,兩個孩子很可愛,住在我們家,增加很多生活樂趣。」王玉瓊在二樓臥室增設了一張可拉出的床,以讓四人共眠,又在樓下客廳添購有護欄的嬰兒床,還特別煮稀飯給她們吃,照顧得無微不至。

今年二月,孩子們學會走路,四個多月的復健才告一段落。不過,林勤聰醫師強調,仍須持續居家復健,做拉筋和伸展動作,每半年也必須返院檢查,了解脊椎歪斜的情況是否改善。

「卡梅麗的脊椎側彎問題較嚴重,十幾歲時可能得穿鐵衣或考慮動手術矯正。」林醫師如此評估著,並提醒家屬們多留意。
  
志工阿嬤輪流陪伴
    
位於宿霧市東北方六十公里的偏遠鄉鎮咖德牡恩,背山面海,視野遼闊;車行途中,不時可見海邊有人游泳嬉戲。

由於地處偏僻,謀生不易,居民多從事務農、捕魚或做手工藝品,家境普遍不好,教育程度也不高;愛米莉感謝父母栽培她念到大學,才能在家鄉擁有穩定的教職工作。

愛米莉在山區一所中學教菲律賓語,月薪一萬六千披索(約新臺幣一萬一千元),是家中經濟主力,要養十餘口人。先生沙洛密‧莫利(Salomeo Molit Jr)在宿霧一間家具工廠擔任機械操作員,月薪不到六千披索,扣除在外租屋及每週返家交通費,所剩不多。

愛米莉的弟弟收入並不穩定,能攢出點錢給父母買些高血壓、心臟病的藥,就已經不錯了,也把兩名孩子託給她照顧。

兩年前,當愛米莉剖腹生下雙胞胎,曾向政府借貸十萬披索支付生產費用和購買生活用品,之後便無法再負擔高價的分割手術費用,卻又面臨周歲的黃金分割期;因此透過媒體報導、鎮長協助,找到了慈濟宿霧聯絡處求助。

去年,當負責接案的李劍蘭向全體宿霧志工報告,送這對連體嬰回花蓮慈院做分割需花費三百多萬披索,臺上的她講到哭,臺下的曾瓊瓊也跟著掉淚,因為想到宿霧的慈濟委員和慈誠隊員僅十二位,志工人數也不多,如何能籌得出那麼大的款項?

但他們相信,有心就不難!大家努力奔走,終於募到兩百萬披索,剩餘的則由慈濟馬尼拉分會補足。

當愛米莉母女三人來臺住院,宿霧慈濟人也輪流來臺陪伴,長達四個半月;隨時添購營養補充品、電話卡,讓愛米莉可以與家人聯繫,一解思鄉之愁。

當志工得知愛米莉迄今仍在償還生產時貸款,每月需繳付兩千六百多披索;考量這家經濟處境,決定每月補助他們米糧和奶粉,也支付孩子們的醫藥費和做復健的交通費。

「我們一直拜託外婆和媽媽,盡量讓她們吃胖一點!」六十歲的志工曾瓊瓊說,她們把小姊妹當成自己的孫子,巴不得她們能多吃一點。

「一聽到她們發燒了,我就怕她們出事;學走路時,怕她們撞倒跌傷了;來宿霧做復健,又擔心路上交通安全,因為那條路上司機們開車都很快,常有事故發生……」曾瓊瓊的擔憂可不少,十足像個阿嬤。
 
母愛撐起可期待的未來

「如果沒有碰上慈濟,我實在不知道兩個女兒的將來會怎樣……」愛米莉回想,當她三十六歲高齡生下連體嬰時,家人有多麼擔憂;當她們成功分割返菲,他們又是何等興奮!「這一切都有賴慈濟的幫忙,我的兩個女兒才有可期待的未來。」

現在看著孩子會走路、說話,長了牙齒,頭髮也長了,愈發有女孩模樣了,又不禁令她想起在花蓮住院的情形——替兩姊妹洗澡時,護理人員會來幫忙沖洗;當兩人同時哭了,志工就會抱起來安撫……種種的溫馨對待,令她難忘;還有返國前,證嚴上人慈母般的殷殷叮囑,讓她感動到滴下淚來!

「慈濟就是我們的貴人,上人就跟天主一樣的偉大!」愛米莉篤信天主教的母親薇莉說這話時,語氣是懇切、熱淚盈眶的。

她說,愛米莉在臺灣時,多虧有來自宿霧和馬尼拉的志工交替作伴,常用菲語和她聊天,才讓她不致孤單;「她們就像是她臺灣的媽媽,對她付出那麼多,讓我這個做母親的也很感動。」

愛米莉則提起,任教的學校許多師生難以置信會有慈善團體願意全額幫助連體嬰,直問什麼是「慈濟」?「慈濟是助人的佛教團體,有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愛米莉試著解釋,也把從臺灣帶回的《慈濟》英文季刊送給同事傳閱;有些人看了,還想了解更多,又上慈濟網站瀏覽,慢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

愛米莉說,她把在臺灣學得的「靜思語」和慈濟理念,運用在實際教學,有機會就寫在黑板上,告訴學生意義,再慢慢薰陶。「鄉下的孩子本就純樸,我相信若能善加引導,他們的表現一定會更好。」

她也期待雙胞胎女兒可以讀完大學,畢業後做什麼都好,最重要的是莫忘各界的恩情,要學著奉獻社會、回饋助人。

六月,在愛米莉服務的學校開學前夕,我們跟著宿霧和馬尼拉等五名志工走訪「玫瑰姊妹」家,志工帶去髮夾、髮飾、襪子、衣服等,把兩朵小玫瑰打扮得很漂亮,讓愛米莉直呼:「好像在過耶誕節喔!」

卡梅和卡梅麗對志工並不陌生,卡梅更是可親,任何人想擁抱,她都不會拒絕;卡梅麗則較有個性,只選擇給她認可的人碰觸,一點轉圜空間都沒有。

為了歡迎遠來客,一家人熱情準備了炸香蕉、椰子汁、燒烤等傳統食物招待,愛米莉的父親還特別露一手,用椰葉包飯做了一道「Puso」的私房菜,讓志工們覺得好新鮮。

愛米莉說,開學後她就會忙得不可開交,先生沙洛密每週休假兩天,一家人要團聚不容易了。沙洛密也告訴志工,每次結束休假返回工作崗位,就會依依不捨。「在家時,晚上都由我幫她們泡奶粉、換尿布;一回到宿舍,還是習慣半夜兩點醒來,生理時鐘早把我固定住了。」沙洛密盈滿笑容地說。

有父母的關愛、外祖父母和兄姊的疼惜,卡梅和卡梅麗是最受寵愛的小寶貝;在慈濟志工中,也是一手抱過一手,人人都愛的「玫瑰」小仙子啊!


【分割前夕】

臀部相連的雙胞胎卡梅和卡梅麗,二○○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於菲律賓宿霧;無論是洗澡、換尿布、安撫入睡,對照顧者而言絕對是辛苦的。
在慈濟志工陪伴協助下,媽媽帶著小姊妹於二○一○年三月底赴臺,六月五日由花蓮慈濟醫院進行手術,歷經七個多小時成功分割,是慈院第二例連體嬰分割手術。
由於兩人名字有個「Rose」,被兒科病房醫護人員稱為「玫瑰姊妹」;術後接受復健、物理和職能治療,八月十九日返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