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7期
2011-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心與法會和——法譬如水經藏演繹
  特別報導‧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臺中慈濟醫院新院區啟用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百川歸海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7期
  五日 感恩時間、空間、人間

 

◆7‧5《農六月‧初五》


【靜思小語】有使命感,也需要時間、空間及志同道合者成就,才能達到理想。

法入心,如湧泉

「資深者身負傳承法脈的重任,必須心寬念純、心與法相契。心開闊,入人群才能不驕慢迷失。」早齋後,上人與臺南地區合心組隊談話,期許大家法入心,讓每一個慈濟道場都能如「湧泉」,使法親們在此不斷接受法水洗滌。

「凡夫無明,需要法水洗滌。但若讀經、聽法卻依然故我、習氣不改,聽得再多、讀得再深亦無用。」上人勉臺南入經藏團隊用心吸收法,以法水潤心田,才有種子可對外撒播。

上人強調,「懺悔不只是一時的反省,而是真正的改除惡習。」生活中能處處用心,信手拈來都是法;心受法觸動,才能深切懺悔過往的錯誤。

要宏觀,要付出

「佛陀譬喻『三界如火宅』。現在全球暖化、災難頻生,整個世界就像個大火宅,豈有安穩之處?人人應提高警覺、發揮大愛,莫只局限在私情小愛中。」

與臺南慈濟小學師長及家長座談,上人指出,創校難免辛苦,但就如鋪鐵軌,忍受烈日曝曬、路途坎坷,都要鋪得平穩,將來才能讓火車安全運載無數乘客到達目的地。

「天地災難告急,實因教育偏向、人心偏差。若人人只顧自己,不與眾合群;只注重個人享受、不為整體社會著想,就容易危害自然生態、產生人禍。」上人期許大家要宏觀,唯有天下平安,每一個家庭才能平安。

看到臺南慈小學生展現端莊有禮形象,上人讚歎,此一教育成果,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因緣具足、共同努力達成。

「要成就一件好事,首要付出時間;還要有能夠發揮的空間,以及與自己同心協力的人。否則再有使命感,若是環境不允許、沒有志同道合者,也難達到理想。」

在慈濟四十五周年的此刻、在臺灣這個空間,有如此密集的慈濟人,上人教眾必須把握因緣,將佛法的真善美推展到全球;而臺灣是慈濟四大志業的根源,也是清流的泉源,老師們的教育成果,不只局限在臺灣,也要讓海外慈濟人效習、跟進。

萌法種,勤灌溉

對臺南慈濟人開示,上人叮嚀,同在道場中,要互為善因、善緣,作他人的「知音」,吸收優點,彼此砥礪、成長。

「人人心中都有一顆法的種子,一旦萌芽,要不斷以法水滋潤、灌溉,並借重陽光、水土等四大調和的因緣,才能讓幼苗成長茁壯。」

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而凡夫久經輪迴、染著無明,能「聞一知十」的穎悟者少之又少。上人期望藉大懺悔、入經藏的推動「加強訓練」、不斷薰習,讓人人「心」與「法」相會。

六十八歲的志工林阿筆分享,一開始就決心參與「入經藏」,但因不識字,很擔心不能上臺。阿筆師姊的先生蘇原吉師兄也參與經藏演繹,為了幫助太太記憶字詞及動作,發揮想像力,將懺文轉換成圖形;師姊隨身攜帶先生特製的「講義」,走到哪裏背到哪裏。這分用心、耐心學習的願力,終於讓她熬過最艱難的時刻,慢慢跟上團隊腳步。

上人讚歎阿筆師姊看圖入經藏的精進心,期勉眾人用心找到方法入經藏,則人人都「有法度」。

「真正發心入懺,則一舉手、一投足皆在弘法;反之,缺乏虔誠心,動作比得再準確也呈現不出道氣。」上人指出,經藏演繹的排練過程即是修行,要訓練自己能與人合。

「人生的煩惱,常來自我執深重,無法配合別人。要把握此機會,放下身段配合別人;人人身心平齊,方能展現整體之美。」

入經藏,結法緣

「熟悉佛法名相,會講、會論,在經文字句上鑽研,法卻沒有入心,將趨於狂妄、驕慢。」與屏東地區幹部座談,上人有感而言,人生歲壽有限,師父無法永遠陪伴大家,若只知行善,法未入心、習氣不改,等於空過時日,會讓師父很擔心;所以這次「下猛藥」,強迫大家齋戒、懺悔、入經藏。

「正如醫師是用生命走入病患的生命搶救生命,你們要用生命進入慧命,讓慧命增長。希望我們師徒之間,結的是生生世世的法緣,而不只有世間緣。」

個人主義當道,上人慨嘆多數人只為自己、只顧自己,所以貪名、貪利、貪權力而迷失,造成社會混亂。「人人應認清現世災難頻傳、天地告急,實起於人心迷亂所造業。期待慈濟人把握行菩薩道的殊勝因緣,付出造福,更吸收法髓、增長慧命。」

去習氣,現圓明

「凡夫無明,起心動念快速,瞬間就能在言語行為上傷人。無明波濤滾滾,損己害人,較海嘯有過之而無不及。」值此末法壞劫之時,上人籲眾莫再空過時日、累積無明習氣;不只要認真做好事,且要法入心、去習氣。

「修行,最重要是自修習氣;若習氣未除,即使『千聞』也無法『一解』。期待人人以虔誠心入法,大懺悔、滌心垢,去除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就能『一聞千悟』,體會佛陀教導的真理。」

人生無常,且時光迅逝不待人,上人期許慈濟人不只行善修「福」,更須深入人群,用心閱讀每個人身上的藏經,吸收優點、修除惡習,此即是修「慧」。

「法入心,知因果,遭遇逆境、厄難之時,才能善解、包容;時時感恩、知足,則面對外在種種人事物,都能與法相應而增長智慧。」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