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4期
2011-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2011年慈濟全球浴佛大典】
  人醫之愛‧阿根廷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吉隆坡
  百川歸海
  聞思修
  出版書訊‧《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緬甸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4期
  二十七日 拔除利刺

 

◆4‧27《農三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不認錯、不改過,會一犯再犯,養成惡習。拔除利刺,才能根除病源。

法不漏失,內化為髓

慈濟邁入第四十六年的第一天,上人於早會時間開示:「每一秒鐘不斷地消逝,每一秒鐘也都在迎接未來。對未來充滿希望,就要努力使希望成為事實,莫淪為妄想;要踏實迎接每一秒、照顧好每一個心念。」

心念稍有偏失,差之毫釐,即失之千里。上人警惕大眾,一失正念,業障、煩惱障、果報障等三障,即趁虛而入。

「有的人明知做錯事卻不懺、不悔;自己能力不足,卻嫉妒別人的賢能,不只不讚歎、不學習,尚且傲慢、自大。如此嫉能妒賢的心態,若不能知錯懺悔,會一錯再錯。」上人指出,「消除三障有妙方」,就是「慚愧知罪與懺悔」。

「物品髒污,需要以淨水清洗;心靈的煩惱污垢,更需要清淨的法水來洗滌。故云『懺悔法門如淨水,能洗一切眾生罪』。要以誠懇懺悔的心,取法水洗滌心靈,進一步化『水』為『髓』,增長慧命。」

上人指出,假如只是聞法、接受法水,但是法沒有留在心裏,就是「有漏慧」——有漏的智慧。「就像投身慈濟做好事,聽進法語也確實在付出,但習氣未改,就如法水流過心地而迅速漏失,就是『修福不修慧』。」

僅是戒菸、戒酒,或是從葷食改為素食,對許多人來說就非常困難;上人感嘆:「其實種種困難只在於一念心。」

大愛臺「草根菩提」節目介紹臺北萬華環保志工張啟忠爺爺,十六歲跟著部隊從四川來臺,孑然一身在臺灣超過一甲子歲月;原本患有高血壓、腎臟炎等疾病,在投入慈濟環保後吃素,加上運動,健康情形大為改善。

爺爺高齡八十一,卻能說戒就戒、說改就改,上人表示敬佩,並引以教眾:「要以至誠的懺悔心『改往修來』,去除過去不好的習慣,徹底洗淨身心,才能重新開始。將法聽入心而能實踐、造福人間,從而增長法髓,使慧命不斷成長,就是『福慧雙修』。」

續示「發露過愆懺前非」偈句,上人言:「能在大眾面前述說己過,就表示知錯並發願不再犯。反之,若知己過卻覆藏、掩蓋,不認錯、不改過,將一犯再犯,養成惡習。」

上人教眾,自知過錯,就要勇於發露,才能得到原諒,也警惕自己不再犯,徹底去除過惡。「就像手上有一根刺渾然不覺,觸碰到時感覺疼痛,才知道刺的所在;勇敢拔除,就能徹底根除病源。」

合心互動,和氣帶動

與海外慈濟人談話,上人明言慈濟非「企業」而是「志業」。「事業可以『企畫』,按照企業主的指示,按部就班做出企畫案;但是志業要『規畫』,須適應各人所在地的文化與法規,如法如規地帶動,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讓人人自動自發投入,做得法喜充滿。」

上人強調,慈濟所做不只人間事,而是「入經藏」——入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經藏;故望人人能夠引法入心。

「心中有法,自然能夠自我規範,不會在口舌上造業。具備戒、定、慧『三無漏學』,才能堅定行菩薩道,以法自淨其意,也度化他人。如此人生分分秒秒都在提升生命的價值。」

四十五年來,大家用無量無數的生命時間,共同成就慈濟世界,上人讚歎如佛典所言「其數無量、不可思議」;期勉各國慈濟人不分你我,合心互動、和氣帶動,就地培育善種子。

上人憶述早年在慈雲寺下田除草,農田廣大,不知何時才能將負責的範圍做完;遂一面背《大學》、一面跪在冷洌、黏稠的田土中埋頭工作。「因為專心致志,很快就做完,還能幫忙其他人。同理,只要用心,志業就能有進展,甚至還可以付出一分力量幫助其他地區慈濟人。」

慈濟志業已遍布五十個國家地區,上人表示,雖然各分支會因緣各不相同、成長各有快慢,但大家有共同的目標,推廣慈濟大愛無私理念,都值得讚歎。「大家都把志業做得很好,但師父擔心的是你們『法』不入心,慧命無法成長。人人心寬念純,法入心,你我才有交集;否則只是名相上的師徒而已,難以傳承法脈。」

上人殷勉,在慈濟道上專心致志,自身做出典範,還要回過頭來幫助其他法親;做到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合一。

「『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是師父的心願,也是慈濟的精神;希望大家落實合和互協。在慈濟沒有階級分別,人人都要做到慈悲等觀、相互感恩、彼此尊重,力行清淨無染的大愛。」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