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4期
2011-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2011年慈濟全球浴佛大典】
  人醫之愛‧阿根廷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吉隆坡
  百川歸海
  聞思修
  出版書訊‧《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緬甸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4期
  七日 湧出清泉

 

◆4‧7《農三月‧初五》

【靜思小語】不只傳播清流,更要從自身湧出清泉。

恆持發心,佛性常在

佛陀不忍眾生迷茫、顛倒,在苦難中不斷造苦因、結惡緣而受苦報,故來回娑婆世界說法,教眾知苦而覺醒。早會時間上人開示,佛三十二相之一的「廣長舌相」,即是以「虛空為口,大地為舌」,每一時間、空間,都是佛說法之處;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皆含藏佛法。

「人人心中本有一片佛國淨土,只要常常運用佛法,去除貪、瞋、癡、慢、疑等煩惱雜念,任何境界都能安然自在不動心,就能回歸永恆清淨安穩之境。可惜人心起起落落,即使發一念好心積極精進,卻容易在遭遇不如意的境界時起退轉心;或明知該這麼做,卻做得不情願,在人與人之間起衝突。」

上人說明凡夫與覺者的區別。「凡夫接觸真理後,無法把握當下的清淨發心,心念迅即隨境而轉,在人我是非中累積無明業力;覺者徹底體悟宇宙真理,即使身在濁穢的末法壞劫,靜寂清澄的心靈境界永不受污染。慈濟人依佛陀教育,共同一心投入志業,這分恆持不變的志業精神,就是心靈的本來面貌,即永恆的佛性。」


報真導正,清流湧泉

會客室內,日本分會執行長張秀民師姊報告日本賑災現況,大愛電視臺多位同仁在座。上人敦勉同仁,有幸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不只要發揮媒體專業,更要回歸與佛同等的智慧覺性,以志業精神做「覺有情人」的報導。

「媒體能煽動暴亂,也可以導正人心方向,引發善心念,端視如何『用心』。媒體應為社會人群作耳目,讓人聽真實的話、看真實的事,以『報真導正』為使命。」

全球慈濟人為日本賑災募心募愛,發生許多感人事蹟,如窮困人主動捐出身上僅有的銅板。上人稱歎:「這就是人性之美,即使捐款甚微如滴水,卻晶瑩透澈。」

上人感恩大愛臺同仁提起勇猛心,無畏餘震與潛藏的輻射危機,為留錄歷史、見證真情而義無反顧。

「世間終有毀壞的時刻,但佛心淨土永恆安穩。故要秉持佛心,引導大眾超越凡夫心至佛心淨土。若人人能撫平心靈、放寬心胸『解冤釋結』,不論是國與國之間的仇恨,或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結,都能化解。」

上人強調,人人心平氣和,自能緩和世間災禍;最擔心的是人心是非不分,不斷地造業,使共業愈益緊逼。期許人文志業以影音、文字淨化人心、打動人心,使人人感受大愛,如此社會將更為光明。

「大愛臺的使命不只是傳播清流而已,大愛臺本身就要是一股清泉。同仁以志業精神從事職業,有志業精神的湧泉力量,才能讓清流源源不絕地傳送、流淌;就如遍布全球的慈濟志工,即使人少力微如滴水,但是滴滴都清澈。」

上人表示,很多人還在迷茫中摸索,要為之指引一條道路;只要用真誠的心傳法、引導人人向善,即使是末法時代,也並非全然沒有希望。
  

以愛教育,回歸本性

「慈濟成立之初,人力與經費闕如,但我堅信人心有愛、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只要合集人人的心力,就有無窮愛的力量;因此開展出浩蕩長的慈濟隊伍。」

教育志策會中,上人有感而言,回顧四十五年慈濟路,從無到有、從草創而成長茁壯,都是人人以「愛」支持。「慈濟四大志業應社會所需而生,慈善濟貧、救拔生活苦難,醫療救拔病苦,而教育賦予人生希望。」

上人表示,早年臺灣教育不普遍,但人們腳踏實地在各行各業堅守本分。「即使沒有高學歷也能憑著吃苦耐勞、肯學習的心態,在社會發揮所長。反觀今天,許多人眼高手低,吃不了苦,徒有文憑卻無法負起社會責任,甚至成為社會的負擔。」

孩子幼年以家庭教育為主,長大後逐漸受社會風氣影響;而今單親家庭愈多、家庭問題愈複雜,社會風氣也愈益惡化,若學校教育功能不彰,讓道德觀念漸淡失,更令人憂心。上人期待教育能使人回歸善良本性。

「就如園丁雕塑樹型,要在樹木枝幹尚為幼小時做調整;教育孩子也要從小扎根穩固,否則到青年時期要再調整其觀念、行為,實為困難。」上人期許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有志一同,齊心將教育導回正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