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6期
2011-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日本
  蔬國人物誌
  上布施
  醫療環保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6期
  因緣相會,就要盡力

◎撰文‧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無論對志工還是醫療團隊來說,
跨國醫療壓力更大、責任更重,付出的心力和金錢都難以計量。
但從解除生命危機,到看到整個家庭的蛻變和改善,
一切就都值得了!

超過三成民眾處於貧困邊緣,國民年平均所得約兩千美元,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七點二……這些數字,勾勒出大家印象中的菲律賓。

菲國採醫藥分業制,民眾到公立醫院看病不用錢,但開刀、檢查、藥品須自費;在私人醫院,醫師與醫院屬承租關係,病患付醫師看診費或手術費,再繳給院方檢驗和藥品費。對眾多菲律賓窮人來說,看病是大負擔,也因此出現無數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家庭。慈濟在菲律賓的慈善和醫療志業,於焉而生。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開始耕耘的慈濟菲律賓分會設於馬尼拉,志工長年不定期前往醫院關懷和施藥;一九九五年起舉辦大型義診,從偏遠外省到大馬尼拉周邊區域,迄今年六月義診達一百四十五次、造福了二十萬五千多人。從中若發現需要進一步治療的病患,也會補助費用轉介到大醫院。

慈濟志工與莉亞和瑞秋,以及患有水腦症及顏面重度缺損的傑博相遇,就是在兒童醫院關懷的機緣。

「當時瑪莉塔抱著連體嬰坐在診間外,很多人好奇圍觀,我趨前去問有無需要幫忙?才知她們從遙遠的卡林佳山上過來,孩子正在發燒呢!」

「初看到傑博,嚇了一大跳,怎會有小孩的臉四分五裂、手指腳趾又黏在一起?」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清楚記得雙方相遇的情形。

瑪莉塔輕撫雙胞胎、瑪莉亞不斷親吻傑博的畫面,母愛的偉大讓志工感動,「一定要救!」成為一致的共識。一念悲心起,無畏日後將面臨多少考驗、耗費多少金錢心力,總之,先救了再說!

因病致貧拖垮一家

「就因有上人的慈悲,還有慈濟醫院願意承擔,跨國醫療才有很好的結果。」二○○三年起,從接送莉亞和瑞秋來臺治療,李偉嵩即為主要陪行者,一路參與過程中,讓他看到慈院醫療的與眾不同。

「第一次受邀參加慈院針對莉亞和瑞秋的醫療會議,醫院有多達五、六十人參與。」李偉嵩說,原以為檢查完了就動刀分割,沒想到花蓮慈院慎重以對,召集包括各專科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志工等,從術前準備規畫到術後療育。

「這在菲律賓的醫院,很難做得到!因為大家各忙各的,頂多把病人從這科轉到那科去治療,很少跨科討論,更少有團隊觀念。」李偉嵩說,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成功分割後,團隊無人居功,反而相互誇讚對方成就了自己,「醫師們的態度如此謙遜,我覺得很了不起,這也是我以前很少見的。」

陪同傑博到大林慈院就醫的慈濟志工陳麗君也提起,傑博到院第五天,醫療團隊馬上動刀,解除他左眼失明的危機。「在菲律賓,他已等待五個多月都無法開刀;沒想到一來到慈院,五天之內就解決了。」

傑博的長相,讓他在家鄉常受排擠;但來到慈院,大家呵護有加,對他又摟又抱,讓母子倆感覺溫暖,也感受到尊嚴。

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無分貴賤,是菲國志工的初體驗;正因為對於慈濟醫院很有信心,之後才有第二例玫瑰姊妹來臺接受分割手術。

「菲律賓窮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醫療』,來慈濟求援的人,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生病沒錢開刀或治療,拖垮了家庭。」長期投入醫療關懷的李偉嵩說,慈濟分會設有義診中心,提供眼科和牙科服務;當發現貧病個案,志工會轉給合作的醫院或慈濟人醫會醫師診治;只有具特殊性、複雜度高的病人,需要透過專業團隊才能解決,才會考慮轉介到臺灣慈濟醫院。

也不是每次轉介個案都能成功。例如二○○八年在馬尼拉發現一對心臟相連的連體男嬰,來臺經由花蓮慈院詳細檢查後,發現進行分割會危及性命,基於安全考量,又送回菲律賓。

雖無法動刀,菲國志工仍持續關心;後來其中一位男嬰心臟衰竭,被送往醫院緊急分割,保住一位存活。

對此,李偉嵩感到很無奈,卻也認為這是「上天做了選擇」;而慈濟所能做的,是補助其醫藥和提供生活照顧,讓他能平安成長。

慈悲智慧全程守護

慈濟志工承接跨國醫療個案,並非僅關注於治療這一部分。志工穿針引線安排來臺手續,考量媽媽們未曾出國,旅途期間全程照顧、陪伴住院;術後接他們返國,找尋醫院接手復健治療,甚至幫忙安家、找工作。

志工全程守護,關懷觸角包羅萬象,又願意耐心陪伴個案走下去,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難以計數。

「坦白說,接第一對連體嬰來臺時,我們都不知道回去後還要照顧呢!」李偉嵩笑稱,當初他只是傻傻地想到病患有需要,就全力促成;他也以為,分割手術傷口復原後,送她們回山上就好了。直到返回菲律賓前夕,上人叮嚀:「回去後要持續照顧喔!」志工們聽了進去,也正因為有長期關懷,才有機會真正看見整個家庭的蛻變和改善。

談起莉亞和瑞秋的現況,李偉嵩內心無比歡喜:「他們全家就住在環保站,跟慈濟已經變成一家人了,兩個孩子也是小志工,彷彿親善大使,用她們的生命故事和雙手回饋社會大眾的關懷!」

然,八年來的陪伴,也並非全無波折和困難,牽涉到醫療、安置和經濟等問題,樣樣都不是簡單事,也不斷考驗著志工的耐性,讓他們以更多層面來思考,「不同階段就要做不同的考量,不能只有『慈悲』,也要有『智慧』。」李偉嵩說。

莉亞和瑞秋返國期間,媒體大幅報導、總統接見,生活驟變讓這家人難以適應,於是決定返回家鄉生活,但最終還是選擇回到馬尼拉掙錢;最初住在貧民窟,後來慈濟安排爸爸安迪到園區的環保站工作,也讓他們一家住進沓沓倫區的回收站,每年還補助小姊妹在普濟學院就讀的學雜費,這才算真正穩定。

而傑博返回家鄉後,志工邀請慈濟人醫會醫師飛赴往診,查看他傷口復原情形;幾次生病了,志工焦急地聯繫當地醫師診治,或者安排媽媽帶著他來到馬尼拉治療,並沒有因距離遙遠就失去對他的關注;又先後幫忙他的父親和大哥謀職,至今一家總算脫貧了。

從馬尼拉、卡林佳、宿霧到那牙市,貧窮人何其多,他們隱身於山間、巷弄、橋下或垃圾堆中,有些是繁華城市的邊緣人,有些是身處鄉野卻遭逢困境的弱勢者;能經人引介或前來義診現場求援,與慈濟人交會,進而得到濟助改變人生,甚至庇護了家人,實屬幸運。

「不怕付出多少,能做是因緣。」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說:「個案能找到慈濟就是緣分,我們能否幫上忙也是因緣,盡本分就是;若無盡力去做,那才真對不起良心,會後悔的;若是做了,沒成功就只能隨緣,成功了則皆大歡喜!」

李偉嵩表示,他始終相信上人所言「信己無私、信人有愛」這八個字,只要有心就不難,也一定能募得醫療費用,「有願就有力,這就是妙法!」

從二○○一年越南少年官世成來臺求醫迄今,臺灣慈濟醫院所承接治療的跨國個案,包括越南、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病患都因病情嚴重緊急而來,慈院也秉持尊重生命理念,集合團隊傾全力救治,解除其生命危機為首要,醫護團隊也從中學習經驗和成長悲心。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表示,接受這些海外個案,壓力重、責任大,醫療團隊無不戰戰兢兢、全力以赴;也因病患與家屬離鄉背井,生活和心理都亟需照料與撫慰,幸好慈院有一群任勞任怨的志工,協助他們安頓身心。

林俊龍進一步指出,慈濟醫療的核心價值,在於讓所有參與者,不論醫護、病患、家屬或志工,都能在這過程中輕安自在。「對醫療團隊而言,看到病患得救、家庭重新站起來,當然很快樂;但若能因此『見苦知福』、體會『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義,那才是最大的心靈收穫!」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