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 不疑,不惑
◆6‧28《農五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對真理正道信而不疑,才不會錯失慧命中的良師益友。
解脫纏縛
一念閃失,意外可能在瞬間發生,惡因、惡緣,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逐日累積,一旦因緣成熟,即有惡果、惡報。早會時間,上人叮嚀:「深知因緣果報之理,面對境界即能平靜接受;還要時時警惕身、口、意,不再造惡因、結惡緣。」
「大懺悔」不只在固定的聚會裏共修,而是要時時自我提醒、反省而勇於改過。上人教眾深思——此生中是否曾因貪、瞋、癡、慢、疑「五毒」,而與人結惡緣?若有,要趕緊向對方真誠懺悔,還來得及轉惡緣為善緣。
「除了修心、守戒,亦不能『懷疑聖賢惑正道』——心存懷疑而錯失慧命中的益友良師。」上人表示,佛陀有寬廣的心量與慈悲,不只於娑婆世間廣行教化,且深入地獄等苦難惡境救拔眾生;學佛,也要有這分「慈悲等觀」的開闊心量。
凡夫輪回六道,互為親眷,也許此生的最愛,曾是過去生最痛恨的人。上人教眾:「莫受世間相迷惑,在世俗情愛中作繭自縛、纏繞難脫。當守人倫本分,無論愛憎,都要化解惡緣結善緣。」
因緣果報在過去、現在、未來牽連相續。上人言,心持「斷見」者,執於此生盡滅一切煩惱因緣;迷於「常見」者,則認為現況恆住不變,於人間情愛仇怨糾纏不休。
「應提起智慧『解脫知見』,善用每一分秒累積福慧。面對惡緣誠心懺悔,才能與對方解冤釋結;將對親人的愛念執著,普及天下蒼生。用菩薩的智慧看待自己的兒女,用父母心去愛別人的孩子,才有機會解脫迷執。」
上人教勉,心存大愛造福人群,也要向內改變自我習氣,才能遠離惡因緣,日日增福慧。
滴水不枯
「慈濟超越了傳統慈善,不只提供物質的救助,更著重人文關懷,辦教育、建醫院,且力行環境保護,皆是慈善事業重要的創新;體現了上人及所有慈濟人的慈悲情懷。」
河北省經濟文化參訪團抵達花蓮靜思堂,於博覽館了解慈濟志業從草創時期的克難,到現今在世界各地的援助足跡;領隊付志方先生於座談時,表達內心的感動。
上人表示,天下一家親,慈濟人因賑災因緣走過七十多個國家。「不只給予有形的物資,更希望啟發當地人的愛心,使人人都能自助且助人。希望帶動人與人之間,以愛為心靈的宗旨、正向的教育,彼此之間相互關懷。」
在南非,有近萬位本土慈濟志工,雖家境窮困,卻發揮愛心照顧愛滋病患與愛滋孤兒。又如海地,去年大地震後慈濟人馳援,當時受助的民眾,如今已成為志工,延續慈濟精神關懷貧病同胞,更在東日本大地震後,捐款響應慈濟賑災。上人欣言:「他們知道一滴水匯入大海,永不乾涸;一個個銅板匯合,就能產生大力量。」
慈濟推動的宗教,是人人以愛為「宗」旨、以愛為方向的「教」育;調和人心,是慈濟長久以來努力的宗旨,也是生活上的終身教育。
上人強調,在臺灣有五千多個慈濟環保據點、七萬位環保志工,響應並落實「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理念,讓資源回收再製,減少消耗。上人稱許環保志工對大地環境的愛,在投入資源回收分類的過程中,激發潛能、發揮良能,巧手再造新物命,減輕大地負擔。「我希望全球人都能愛惜物命,克制奢侈浪費之舉。唯有人人保護大地,才能使氣候改善,減少天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