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6期
2011-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日本
  蔬國人物誌
  上布施
  醫療環保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6期
  二十至二十二日 有限生命,無限價值

 

◆6‧20~22《農五月‧十九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踏踏實實做對的事,是最充實的人生;把握分秒學習且付出,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輸出善與愛,和平化無明

位於中東的敘利亞今年三月十五日起,民眾發起政治改革浪潮,要求在位十一年的總統下臺;朝野衝突日益擴大,政府出動軍隊、動用坦克車鎮壓提供難民食物和物資的城鎮,迄今已逾一千一百人死亡。

「天災」迫使人們飢貧無依,「人禍」亦使人流離失所;早會時間,上人慨嘆從新聞畫面看到幼兒跟著大人逃難,只能在瓦礫堆中就地而眠,令人不忍。

今日是「世界難民日」,據聯合國統計,去年全球約有兩千七百五十萬人因戰爭衝突而逃難。慈濟成立四十五年來,援助超過七十個國家地區,不乏因戰禍而受苦的人們;回顧歷史上的今天,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日慈濟「亞塞拜然第一梯次賑災訪問團」從臺灣啟程,提供受戰禍所苦的難民援助。

亞塞拜然和鄰國亞美尼亞因宗教、種族相異而仇視,衍生領土紛爭而大動干戈,長年烽火戰亂、地雷密布,導致境內肢障者眾多;難民們多以樹枝、木板搭起簡陋小棚,或以爛泥混合牛糞塗抹枯草築牆,處於半露宿狀態。

一九九四年五月,兩國簽訂停戰協定,估計約有一百萬人因戰火流離失所;一九九六年亞塞拜然副總理函請慈濟提供援助。經過兩次實地勘察之後,慈濟於當年十二月九日與英國倫敦大學、雷諾徹希亞基金會簽訂「援助亞塞拜然三年合作方案」,給予戰爭受害的孤兒及難民人道援助,包括提供帳棚、冬衣與和輪椅等。

「亞美尼亞人信奉基督教,亞塞拜然則屬伊斯蘭國家,但兩國的衝突並非宗教戰爭,而是起於人心無明。」上人嘆言,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有清淨美好的教義,是人心無明,起貪、瞋、癡、慢、疑五種毒念,而引發戰爭。

「臺灣很有福,才有能力到國際間苦難的地區付出,成為善與愛的輸出地。臺灣擁有如此濃厚的善與愛,值得眾人珍惜。」

學會做好事,影響一輩子

二○○七年起,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邀請慈濟志工前往南竿、北竿和莒光等島嶼,為軍中官兵舉辦「生命教育愛灑活動」,並在南竿社區推廣慈濟人文,促成馬祖鄉親於今年四月份來臺參訪慈濟,領隊連江縣縣長楊綏生、夫人鄭嬌英女士及團員們深受感動,期待慈濟人文精神能落實在馬祖,提升鄉民心靈品質。

六月十三至十六日,臺北陳慈量、文靜潔等八位志工搭船赴馬祖舉辦「法譬如水」讀書會,邀請會眾參與,且第四度走入當地軍隊愛灑,分享「感恩、尊重、愛」的生命觀。

二十一日早會時間,上人與眾分享慈濟志工遠赴馬祖,與當地會眾及軍中阿兵哥溫馨互動。「教育不只存在校園,若能讓社會大眾接受正向的心靈教育,將有助於祥和社會;慈濟人時時把握機緣,用心接引大眾、傳遞人文教育。」

適逢畢業時節,多所學校邀請慈濟人到校園帶動人文教育。如彰化慈濟人到鹿鳴國中舉辦畢業感恩茶會,引導學生奉茶感恩師長,大愛媽媽也以戲劇表演,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勞、懺悔過往的懵懂。板橋信義國小則由師長和慈濟大愛媽媽們,安排學生為師長奉茶、為父母按摩洗滌雙腳,讓畢業生與父母深受感動。

林口啟智學校首次於畢業典禮中舉辦奉茶,學生們花費兩星期練習,專注認真的態度讓人感動;黃開成校長表示,教育就是要讓人銘記於心。「我們的孩子雖然學得慢,但好的事情一旦學會,就能影響一輩子。」

上人表示,慈濟教育要培養的,是知禮守節的謙謙君子。「能守護『人之初、性本善』的清淨善念,明辨是非對錯;即使畢業後到社會工作,亦不受外境紛擾而蒙蔽。」

二○○七年的今天,美國大愛幼兒園首屆畢業典禮,雖然只有二十三位畢業生,卻有一百多位來賓前來見證孩子的成長。上人表示,在活潑、崇尚個人自由的美國,要教育孩童具有孝親、尊師的觀念,實在不易。

「然而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禮節,人生若缺乏道德禮儀,如日落西山,將暗闃無光;具人倫、守規矩,人生才有希望。慈濟人要負起教育的使命!」

日存點滴善,開拓無限愛

「踏踏實實、忙忙碌碌地做『對的事』,就是充實的人生;運用時間學習與付出、天天歡喜,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二十二日早會時間,上人勉眾把握每一刻自我充實、向外付出,在有限的人生中,開拓無限的生命價值。

自去年初海地大地震以來,慈濟人一步步協助受災民眾安定生活。近日美國慈濟人與海地志工為居民搭建簡易組合屋,已有二十多戶入住;不同於帳棚的悶熱,簡易屋地板墊高且平坦,窗戶通風、採光充足且材質具隔熱效果,住戶非常珍惜。

上人欣言,雖然海地志工本身貧苦,亦能運用「竹筒歲月」的方式——日存點滴善款幫助同胞,現年二十五歲的朱妮絲就是其中一位受助者。

朱妮絲出生時即缺少雙手,以腳代手自理生活,求學艱辛卻不氣餒,用心學業的同時,也希望習得一技之長;但家境貧窮,連房租都難以支付。海地志工依芙蓮等人得知後,決定用「竹筒歲月」的慈善基金補助她半年的電腦課學費,並輔導她準備今年大學聯考;美國志工募集二手筆記型電腦,帶到海地贈送給朱妮絲等勤奮用功的學生。

從影片中看到朱妮絲用腳打電腦,並在志工引導下倒茶水向母親表達感恩,甚至還能到井邊用腳流暢地汲水……上人讚歎朱妮絲正向樂觀、奮發向上;並以此勉眾:「天天都要懷抱如日東升的希望,莫沈鬱在日落黃昏的悵惘之中;把握分秒天天做好事,天天就有『太陽升起』的朝氣與希望。」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