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6期
2011-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日本
  蔬國人物誌
  上布施
  醫療環保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6期
  十三日 不執相,不執見

 

◆6‧13《農五月‧十二》

【靜思小語】我執我見,讓簡明的道理,演變成複雜的人我是非。

留財不如留德

波斯匿王的母親往生,葬禮結束後,他滿身塵土,悲傷又疲憊地來到給孤獨園拜訪佛陀,訴說心中不捨,願不計代價讓母后起死回生。佛陀開示,萬物皆有成、住、壞、空,人的生命也依循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無人能逃避;了知人生無常之理,方能脫離恩愛別離的憂愁苦痛。

早會時間,上人引述《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教眾用心體解苦、集、滅、道四聖諦。「生命有盡,有形的資財累積再多,終究無法帶走;唯把握有限的人生,行於菩提正道,所修所學分分己獲。」

美國王麗玉師姊六月五日因病往生。她自幼父母雙亡成為養女,婚後先生外遇離家,為了養育孩子,她埋頭賺錢麻痹心中痛苦;四十九歲移民紐約幫女兒帶孩子,還頂下洗衣店經營。

一九九五年認識慈濟後,她定期捐款,因不識字不敢參與志工培訓;直到從大愛臺聽到上人說:「不識字不要緊,懂理最重要。」終於鼓起勇氣培訓成為慈濟委員。

逆境的磨鍊,讓她始終怕錢不夠用而拚命賺錢;直到有一天驚覺鏡中的容顏蒼老,無常的真切感,讓她決心結束洗衣店生意,全心投入慈濟。

二○○九年麗玉師姊罹患大腸癌,八月,臺灣發生莫拉克風災,師姊抱病上街募款;翌年回臺,公證立妥遺囑將積蓄捐贈大愛臺。

上人以麗玉師姊的人生故事教眾,人生無常,要常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她在年老時攬鏡自照,已然對此有所體悟;坎坷的人生境遇,也讓她體會到『觀受是苦』;在尚未行菩薩道之前,她的心念隨著外境起伏,是『觀心無常』,幸能把握妙法精進,即使身患重病,求法的心更加殷切。」

再言「觀法無我」,上人強調,世間沒有永恆不變之事,「能夠覺悟無常,就不需在人間事相上斤斤計較;尚能付出時,把握當下做得心有所得,累積善因福緣,就是最真實的收穫。」

師姊以七十歲年紀往生並捐出眼角膜,在醫院做摘除手術時,法親誦《無量義經》祝福。上人讚歎師姊行菩薩道,求仁得仁,經文「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正是她後半輩子人生的寫照。

「麗玉抱病參與慈濟活動,直到無法出門還是天天看大愛臺,師父所說的法都入心,分秒不離慈濟。她認為與其留財,不如留德給子孫,是智慧;兒女支持她完成遺囑公證,是福。真正是有福有慧的人生!」

濟貧更需教富

義大利Alfredo Brambilla夫婦前來拜訪上人,Alfredo Brambilla提問「有眾生相,就有眾生見」是何義?

上人以面前的木桌為例解說:「看到『桌子』的相,就會執著『桌子』的名,其實它的本質是樹木;而『木』分為許多材質,如同人類有不同人種、各有姓名,但身體構造相同。」

「說來單純,但因有『相』就有『見』,隨著人的見解而複雜。」上人言,本來簡單、清楚的道理,卻會因為各人的角度、執著不同起爭執,而產生複雜的人我是非;故凡事要放下成見,用智慧判斷。

之後與菲律賓慈濟人談話,上人強調,慈濟是深入人群的宗教團體,然並無宗教、種族的分別;慈濟人的心就是修行道場,要下定決心,虔誠無私地為救助苦難人而承擔。

「眾生的苦難,有些是看得到的——生活上、生理上的貧、病、殘;還有些看不到的——心貧、心病、心殘。心靈貧苦者,即使生活富裕,擁有再多也不滿足,感受不到付出的歡喜。對於這些『富中之貧』,要用『教富濟貧』的方法帶動,讓他們富有財又富有愛,成為『富中之富』。」

有人雖然願意做事,卻意在爭名,上人指出,這也是心念偏差而有「心病」,需要佛法醫治,引導其發自內心,以誠、以感恩心付出。「為名而做,會斤斤計較。付出無所求還向接受者道感恩,才是真正的『富中之富』。莫貪求名相上的功德,付出無求的心才是真功德。」

面對生活貧困、心又有貪念的「貧中之貧」者,上人表示:「在助其生活的同時,也要『濟貧教富』——教育其能自立助人,而非待人救助。」

上人舉說凱莎娜風災後,菲律賓慈濟人透過「以工代賑」方式,邀受災民眾一起清理災區,以此帶動、感動他們。如今馬利僅那市已產生許多本土志工,只要聽聞意外災害,他們即自動自發準備熱食,供應受災同胞。

「雖然他們的生活仍然貧窮,但已知道自己有能力助人,這就是『濟貧教富』的成效,也才是根本的救濟。」

將佛教精神與慈濟人文落實在舉手投足,說得到也做得到,才能帶動人。上人期勉菲律賓慈濟人以身作則,讓人人做得歡喜。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