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至十二日 報恩、感恩、有福人生
◆6‧11~12《農五月‧初十至十一》
【靜思小語】愛惜自己是報恩,付出己力是感恩。
自愛修福,愛人修慧
為社會育英才,培養有良能的年輕人,是上人心中很大的期待。繼昨天參加慈濟技術學院畢業典禮,今日慈濟大學、慈大附中及臺南慈中皆舉行畢業典禮。
「有教育才有希望!」上人在慈濟大學畢業典禮中,對七百七十七位畢業生開示,健全的社會需要人才,而人才需要教育。「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為人師者用心教育,就是希望學子把眼光放遠,將來出社會能步步踏實。」
上人教勉畢業生要感恩父母養育之恩、師長教育之恩,以及慈誠爸爸與懿德媽媽的陪伴、引導,使人生方向不迷失、生命富內涵。
「未來進入社會,也要用感恩心付出,發揮良能為人間多造福。要先自愛,且心中有愛——自愛是報恩,付出、愛人是感恩。自愛也是修福,愛人則是修智慧。」上人祝福人人身心寬安——天天平平安安,用寬大的心付出,福慧平行,自愛愛人。
珍惜分秒,知恩報恩
時間能成就一切,「畢業」意謂著一個學程的圓滿;下午慈大附中畢業典禮,上人對三百一十九位畢業生開示,每一個教育階段的畢業典禮都只有一次,無法重來,所以要珍惜重視。
「教育入心謂之『真』,師長真誠教育、學生真誠接受,即為『善』;會合起來就能展現『美』。真善美的教育是現今社會所需,也是人類希望所在。」
老師的使命與責任,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上人肯定慈中師長們以身教引導孩子,自身做到了「禮」與「理」。「待人要有禮貌,具親和感;有了親和感,才能與人合心、待人和氣;時時表達出感恩、尊重、愛,彼此才能真正合和互協。」
生活中衣、食、住、行皆須仰賴各行各業。上人說,能平平安安、生活無缺,在在都要感恩;合眾人努力,社會才能祥和。
「滴油粒米、所有糧食,皆得來不易;生活要節儉,吃得清淡且惜物。自愛愛人——愛自己的品德並且為社會付出,才是真正有福的人生。」
上人致勉畢業生珍惜時間、精進學業。「哪怕是短短一秒,時間溜過就拉不回,分秒都不能空過。愛惜自己是真正的報恩,用心為人群付出即是感恩。期待各位同學永遠做一個能報恩、感恩的人!」
知書懂理,教育使命
青少年的心飛揚,容易迷失方向;在慈濟教育志業體,幸有慈誠懿德爸媽的陪伴,指引孩子正確人生方向,而能放心讓他展翅飛翔,鵬程萬里。
十二日早會時分,上人感恩師兄師姊以無私大愛,亦父亦母亦友陪伴學子,視如己出的關懷、呵護與疼惜,建立起家人般的感情,甚至讓失去親情的孩子,重獲家庭溫暖。
昨日慈濟大學畢業典禮上,兒家系胡欽裕同學憶述,小學三年級時父母離異,他與姊姊被送到祖母家,祖孫三人相依為命;他選擇就讀兒童教育與家庭發展學系,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幫助與自己有類似遭遇的孩子。他感恩懿德媽媽劉夢萍長期陪伴,當他到臺北實習時,夢萍媽媽更費心為他尋找便宜的租屋處。
「人類的希望來自教育,所以教育是『希望』工程。」上人言,欽裕能敞開心胸、發願為社會付出,正是慈濟教育寄託的希望。
「教育要從小開始,讓人人知書懂禮義,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祥和。願人人挑起教育責任,為天下的希望努力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