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病磨 為母則強
撰文‧鄭雅嬬 攝影‧蕭耀華
|
札塔里難民營限電,志工為病童的家庭帶來太陽能風扇,扇葉吹送強而有力的涼風,讓孩子漾起了笑容。
|
媽媽們擁有一技之長,
所需要的不只是濟助,
而是擁有工作機會,
在流離歲月中養活孩子們。
在札塔里難民營的一間組合屋內,數十隻蒼蠅在悶熱的空間中紛飛,四十歲的阿依莎(Aisheh)一邊用手揮趕蒼蠅,一邊拿著注射筒俐落地沖洗女兒肚臍旁一處開放性的傷口,黃色的糞便緩緩地從鮮紅色外翻的腸道中流出,兩歲的女兒痛得哭喊,聲嘶力竭。
「每天都要清洗一次手術後的傷口,但是天氣開始變熱了,傷口有感染的風險。」阿依莎語帶憂心。因為女兒海娜(Hanaan)的病,她學習了不少護理知識,每週六還固定帶女兒遠赴安曼複診。
志工拿出特地採購來贈予他們的小型太陽能電風扇,按下電源,風扇開始運轉,方才號啕大哭的海娜彷彿被涼風安慰,停止了哭泣;她的四、五位兄姊笑著圍坐在一旁,用臉追逐著轉動的風扇。
看著孩子開心享受的樣子,阿依莎緊繃的神情柔和了起來,她欣慰地說:「很謝謝你們!風扇可以趕蒼蠅,還能讓傷口保持乾燥,對女兒的傷口會很有幫助!」
能捱餓但治病不能等
慈濟近年來陪伴不少難民醫療個案,因此與私立阿貝亞德外科醫院(Al-Bayader Surgical Hospital)以及醫護人員結識並合作愉快。在該院醫師的牽線下,慈濟今年首次與札塔里難民營內一間阿拉伯醫療診所(Arabian Medical Relief)合作,補助營內五十七位罹患疝氣的孩子動手術;海娜即是慈濟陪伴的個案之一。
海娜的病情較為特殊且嚴重,出生時腸子異位壓迫到子宮,無法正常排泄,如果沒有積極治療,易導致腸子感染潰瘍,甚或連帶影響生育能力。因為術式複雜,團隊率先為她動手術,後續還需多次動刀。
當初阿依莎抱著海娜在營內求助一家又一家醫院,「原先查不出原因,後來有醫師建議動手術;我問了好幾家慈善組織,沒有人可以幫忙負擔手術費。」她的心懸著,直到遇見慈濟志工。
 |
阿依莎(左三)和哥哥兩個家庭在札塔里難民營定居近三年,她感恩慈善組織的幫助,期盼未來能靠自己的力量,為家人帶來幸福。
|
多次從愛爾蘭到約旦當志工的鄭順吉,近期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陪伴五十七位個案接受手術,同時建檔資料追蹤。他誠懇與阿依莎溝通:「孩子的手術費很高,我們經費有些吃緊,但是會盡力幫助,不過也要請你一起想想辦法。」她立刻回應:「我明白,我會想辦法的。」冷靜堅毅的態度令鄭順吉印象深刻。
內戰爆發後,阿依莎帶著孩子們,與哥哥一家一同來到約旦,沒有工作的他們,每個月仰賴領取聯合國的補助維生,家中食指浩繁,平均每人一天僅能吃一餐半。
然而,她花了兩年的時間,從補助金中點滴存下飛往土耳其的機票費用,讓當初同住在難民營的二十一歲大兒子,渡愛琴海走巴爾幹之路前往德國。
「他到德國已經八個月,之後會讀大學,完成學業。」她平時跟鄰居借網路和兒子保持聯絡,得知兒子一切安好,為人母的犧牲和辛勞都不足掛齒了。
 |
志工在醫院幫瓦菲雅(左三)跑完一道又一道例行卻漫長的檢查申請流程,讓身體孱弱的她得以安心接受治療。
|
全球第二大難民營縮影
二○一二年七月成立的札塔里難民營,是約旦第一大難民營,距離敘利亞邊境僅十二公里,目前收容近八萬位難民,營內畫分為十二個區域,有街名、有編號,一間間組合屋和帳棚林立,成為約旦的第四大「城市」,也是僅次於肯亞達答布難民營(Dadaab refugee camp)、全球第二大的難民營。
難民營由聯合國難民署管理,有外界贊助設立的學校、醫院、健康中心、社區中心與市集等。在街上放眼望去,大人小孩熙來攘往,神情自然而放鬆,大方的接受拍照,還會主動招呼或攀談,已不見難民營設立之初,人人草木皆兵的緊繃。商店大街販賣的面向,含括食、衣、育樂,就連婚紗店鋪都有,已能滿足生活所需。
「我覺得住在這裏一切都還能接受,比較困擾的,是這個區域一天只有傍晚七點左右供電一小時,夏天悶熱無法開風扇,孩子寫功課沒有燈。」阿依莎說。
營內用電有限制,用水靠配給;冬天溫度攝氏零下甚至下雪,房子不夠禦寒;排水設施不佳,下雨易淹水;五成人口是青少年,兩成人口未滿五歲,教育資源仍屬貧乏。
不少人在敘利亞擁有一技之長,卻在難民營裏無用武之處;不願空虛度日,於是許多人把握一個月可申請外出兩星期的機會,辦理通行證外出打工。為了長遠的未來設想,只要有辦法,多數難民還是情願搬到營外。
「我會縫紉,如果有縫紉機,就可以賺錢貼補開銷,也能負擔小孩的手術費。」阿依莎提及敘利亞內戰前,先生娶了第二個老婆,她其實很難過,一度看不見自己的價值,後來開始做起縫紉的生意,重拾了自信。
如今先生在敘利亞陪第二個老婆,她在異鄉獨自照顧七個孩子;遇到考驗時她不喪氣,每一個決定與安排都是為家人設想。
「這個媽媽很不簡單,所以我們接下來在想,或許可以幫她找一臺縫紉機,只是要想辦法克服電的問題。」鄭順吉認為要幫助一個家自立,並非不斷給予物資或金錢,而是讓她發揮專長,靠自己的力量撐起整個家。
 |
瓦菲雅打開「驚喜箱」,裏面裝有她夢寐以求的美髮器材;她感動地掩面而泣,女兒阿亞德(左一)也因為即將重返學校讀書而開心著。
|
資助可以期待的未來
距離札塔里難民營約二十公里的南薩,志工也正設法幫助一位個性堅毅的母親。
三年前,三十七歲的瓦菲雅(Wafiaa)與女兒阿亞德(Ayad)從故鄉敘利亞達拉往南逃亡,一路同行的人有四十多位,徒步走在約敘邊境整整三天。瓦菲雅回憶道:「我們天黑就休息,天亮了就繼續走,到了入境的關口,我的耳朵莫名開始流血,還被蠍子咬傷。」
儘管逃亡過程一波三折,母女兩人還是平安進住難民營,卻在某天深夜遇到陌生人破門而入,「我嚇得逃跑,隔天就決定離開難民營。」營內的治安不穩定,時有所聞歹徒鎖定沒有男性的家庭,對女性施暴,瓦菲雅寧可到營外租屋自力更生,也不肯讓自己和女兒繼續暴露在危險當中。
她能夠果斷地決定,或許是曾遭先生長達八年的施暴後,產生的覺悟。「最嚴重的一次,是他喝酒過後,把我的頭拉去用力的撞地板。」多年的暴力,或多或少造成瓦菲雅生理的傷害,近幾個月,她經常覺得暈眩、頭痛並無預警的昏倒。
體力欠佳的她,不得不停止在服飾店的工作,也無心思再去實現開一間沙龍發揮美髮專長的願望。在志工的陪同下,她前往醫院做頭部斷層掃描。
志工鄭順吉說:「到醫院檢查那天,她的身體狀況不是太好;我們覺得不管檢查結果怎樣,都應該讓她對未來多一點期待。所以計畫了一個驚喜。」
十四歲的女兒阿亞德聰明伶俐,相較於其他難民家庭的孩子因為失學多年而不敢重返學校,她儘管落後了三年的學業,仍舊盼望繼續讀書;她爭氣的說:「我以後想要當醫師。」志工決定補助阿亞德於今年九月復學,並聘請在南薩有教職經驗的老師,為她安排一週一次的課輔,直到開學。
志工將這個好消息搭配著一箱採買的美髮工具,作為禮物送給瓦菲雅。「那天她好感動,臉上有了笑容,跟當時在醫院病懨懨的樣子很不一樣。」鄭順吉說。
現場的人輪番充當顧客,讓瓦菲雅大展手藝,久未操刀的她起初既緊張又開心,但拿起器材卻不見生疏,專注地漸入佳境,成果皆大歡喜。
當志工與她商討將家中一隅佈置成工作室時,她頻頻點頭未發一語,恍若還無法置信夢想成真,又似陷入自己的想像。無庸置疑地,她們母女倆的未來已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志工將持續發掘照顧戶當中有專業技能或願意學習的人,助他們一臂之力,在異鄉開展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