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5期
2016-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五十「靜思時空 慈濟萬行」靜態展
  特別報導
  靜思精舍生活禪
  天涯共此情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聞法札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5期
  邊境凝望 敘利亞難民流徙約旦
◎撰文‧鄭雅嬬 攝影‧蕭耀華

 

札塔里難民營的學童們,中午放學後步行回家。這是約旦最大的難民營,距離敘利亞邊境不遠,已成立四年,住民經濟條件克難,但已漸漸經營出生活的味道。

位於中東的約旦,
長期收容周遭戰亂國家難民,
隨著敘利亞內戰五年未止,
百萬人民入境,
約旦政府與人道組織也陷入長年救援苦境。流離世代進退兩難,
飽受醫療與教育匱乏之苦,
而邊界仍有無數家庭盼望著
逃離烽火、爭取生機……

 

越線求生

今年五月下旬,約一萬兩千位敘利亞難民,滯留在約敘邊境名為哈達拉(Hadalat)的區域。白天,敘利亞民眾雖然被允許越過邊界,進入約旦國境,等候國際慈善團體供應食水,但入夜前必須回歸敘利亞境內。

營區求醫

在札塔里難民營的免費診療中心,一位婦女看診後,在藥房前等候配藥。

難民營已成城鎮規模,目前有兩間醫院、九間健康照護中心及一間產房,照料難民健康;但重病的手術或複雜的治療,難民仍須自費到營外就診。

五月份的約旦(Jordan)首都安曼市(Amman)街頭,可以感受到滿溢的期待,約旦獨立建國一百周年和穆斯林的齋戒月(Ramadan)都即將到來。我們驅車與街上滿布的約旦國旗擦身而過,三十分鐘左右抵達安曼市的拉斯安(Ras Al-Ayn),要在齋戒月前訪視幾戶慈濟長期關懷的敘利亞難民家庭。

「這裏因為房租便宜,住了許多敘利亞難民。我們在安曼的照顧戶都住在這邊。」慈濟志工陳秋華說。

四十八歲的哈立德(Khaled)與妻、兒一家七人,即是慈濟關懷敘利亞家庭的起步。

二○一二年,他們舉家倉皇地逃到約旦,住進札塔里(Zaatari)難民營,然而罹患氣喘的兒子,無法適應營中漫天沙塵的生活,於是設法遷移至安曼。但工作難尋,又需負擔水、電、房租費用,生活漸漸難以為繼,需仰賴外界幫助。

「我們找過四個慈善組織,排隊八個小時,沒有領到補助。後來遇到慈濟送來食物和五十元(約幣,換算為新臺幣兩千三百元),隔天我馬上就去買氣喘藥品給兒子。」哈立德回憶慈濟當時雪中送炭之情,語氣中仍舊帶有感動。

四年來,慈濟每個月提供他們補助金、購物券及兒子的氣喘藥品,再加上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購物券,生活節約一些,日子還算過得去。

志工拜訪的這一天,他們準備一餐典型的敘利亞料理:小麥飯、番茄涼拌菜、優格、薄荷茶接待大家。儘管平時生活拮据,他們仍堅持拿出豐富的食物與志工分享。

「不能拒絕喔,不然他們會以為我們嫌棄這些食物。每樣都要吃,這是他們的心意。」陳秋華提醒著同行志工。

「今年六月六日起,是穆斯林的齋戒月,他們邀請我們一個月後,再來家裏作客,慶祝開齋節。」與哈立德一家交往甚篤的慈濟志工漢娜(Hana)翻譯道。

伊斯蘭曆的第九個月是齋戒月,穆斯林為期一個月的守戒後,會迎接連續三天的開齋節。漢娜慨嘆:「每年他們都期盼能在敘利亞故鄉過齋戒月和開齋節,但是已經離家第四年了,心願還沒有實現。」

 

難民人口占全國十分之一

 

慈濟志工拜訪一間間病房,探視剛接受慈濟補助手術費的孩子,逗弄著還無法忘卻疼痛的他們發笑,並為家屬打氣。

約旦,可說是中東地區的和平淨土。相較於鄰近國家敘利亞、伊拉克、以色列的戰火頻傳,約旦的國民很多來自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蘇丹等不同族群,彼此能和平相處。

在約旦居住四十二年的臺灣人陳秋華觀察道:「約旦這個國家很小,資源也並不充沛,但是很慈悲,願意敞開門,接納其他國家的人民。在敘利亞內戰以前,約旦就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爭時,接納許多巴勒斯坦的難民。」

敘利亞內戰五年來,戰火並未趨緩,反而愈演愈烈,一波波難民潮持續向外蔓延。二○一五年,即有超過百萬位主要來自敘利亞、伊拉克的難民,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前仆後繼地渡海前往巴爾幹半島、挺進西歐,尋求庇護。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二○一六年六月的統計,逃往鄰近國家的敘利亞難民已超過四百八十萬人,其中約兩百七十四萬人在土耳其,約一百萬人在黎巴嫩。

約旦人口約六百五十萬人,向政府登記的敘利亞難民即超過六十五萬,未登記的難民應有超過一百萬人;而大多數的難民來自敘利亞的南部城鎮達拉(Darra)。

約旦與敘利亞的邊界綿延三百七十五公里長,約旦政府於敘利亞內戰發生後,曾在邊界成立八個難民收容站。二○一一年冬季,慈濟在約旦北部的邊城馬夫拉克市(Mafraq)緊急發放物資,翌年九月啟動「援助敘利亞難民」專案,在距離敘利亞邊界僅有五公里左右的南薩市(Ramtha)陸續提供毛毯、食物、奶粉、衣物等物資。

除了本土的慈濟志工投入,還有陳秋華任教的跆拳道道館的學生及家長,各地前來馳援的慈濟人,以工代賑僱請的敘利亞難民等人力,大家協力完成一波波大型的急難發放。

 

 

即使語言不通,志工透過微笑與肢體動作,陪伴孩子和家屬,等候進入手術室。

仰賴救濟為生活主要來源

 

陳秋華猶記得投入敘利亞難民關懷之初,曾積極尋求管道進入約旦境內最大的札塔里難民營,盼望能盡棉薄之力,但志工人力相當有限,又有安全的考量,於是暫時打消念頭。

他後來恍然大悟:「難民營外也有難民啊!而且人數更多,更需要幫忙。」許多難民為了更好的生活,最終選擇離開難民營,搬到安曼、伊爾比德(Irbid)、馬夫拉克等城市投靠親友或自食其力,有的則住在南薩等邊境城市,依賴救濟度日。

精通阿拉伯語的約旦慈濟志工阿比爾(Abeer),經常擔任難民與華人志工之間溝通橋梁,頗了解難民處境的她提出個人觀察:「難民們的生活條件普遍都很差,平均一天吃一餐半,我看過他們四分之一塊大餅沾果醬就是一頓;大人求職經常遭拒,許多孩子因此輟學開始工作。」事實上,難民被迫行乞、賣淫討生活的新聞也時有所聞。

志工與南薩的敘利亞難民結識較久,二○一二年開始在當地扶持迫切需要幫助的難民家庭,陳秋華道:「我們在南薩有五十二家照顧戶,安曼則有二十三家,慈濟每個月會提供他們補助金、購物券或物資,不定時前往家訪。」

這七十五戶難民家庭,在數以百萬的難民中,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陳秋華坦言:「我們的人力有限,目前只能陪伴這些家庭,無法再照顧更多。不過一旦開始陪伴,就希望不只是發物資,而是真的改善他們的生活。」

 

 

 

看著手術後的孫女重展笑顏,老奶奶頻頻感謝志工雪中送炭的照顧與恩情。

 

難民營外停止醫療補助

 

陳秋華去年在安曼進行每個月的例行物資發放時,遇見照顧戶阿察兒(Achar)戴著墨鏡,遮遮掩掩地前來領取物資,關心之下才發現,她被先生沙坦(Saddam)揍了,眼睛外圍有塊瘀青。

二○一二年,沙坦在敘利亞被炸彈炸傷骨盤,三年內動過七次手術,幾個慈善組織接連放棄為他動手術,治療被迫告終。

臥床已久,傷口不適,又擔心一家九口的未來,沙坦有次情緒不穩,出手打了妻子。

「沙坦的傷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重點,他若能好轉,對全家都是幫助。所以去年十二月我們請了一位骨科專業的醫師,重新為他評估傷勢和進行手術。」陳秋華說。

術後一切恢復順利,志工前往探視沙坦,傷口顯著好轉。半年左右,沙坦已經可以下床走幾步路。「沙坦,不能再打太太噢!」陳秋華提醒。「不會了,不會了,感恩慈濟的幫助。」沙坦笑著承諾。家人在一旁看著,臉上都有了笑容。

貧病交迫的煎熬,也發生在另一戶。十一歲的菲薩爾(Faisal)在敘利亞的住家門口不幸頭部中彈,腦神經和視神經受傷,影響了行為自主和學習能力,逃到約旦後,手術數次仍舊不見好轉,只好中斷學業。

慈濟志工漢娜說:「孩子每個月都要吃藥控制病情,這個開銷對家裏造成壓力,媽媽有段時間都愁眉苦臉,但是不敢開口向慈濟求助。」

志工在多次與難民談天互動之下,漸漸了解他們的處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忙。這才解除他們的燃眉之急。

約旦志工關懷難民,始終是慈善與醫療並進,除了陪伴照顧戶家庭,不時也會接緊急醫療個案。尤其二○一四年十一月後聯合國不再支援營外難民的醫療補助,就醫比照約旦人收費,致使拮据的難民沒有本錢生病。

截至今年六月,慈濟照顧過營外十九位難民接受手術和住院,並全額支付醫藥費。他們的病情不一,有的是矯正和治療小孩先天的器官缺陷;有的是醫治後天罹患的重症;有的是協助因戰爭受重傷的難民,盡可能支持他們透過手術和復健回歸正常生活。

陳秋華慨言:「常有人問我,你怎麼都喜歡接個案?為什麼是接這個個案,不是接那個個案?我總是回答,苦難眾生跟慈濟有緣,我們才有機會去幫助。」

儘管受助的自由軍年輕傷患,痊癒後又回敘利亞投入戰爭;又或是幫助難產孕婦,但是早產嬰兒出生三天就不幸往生。「有機會幫的還是要幫。」陳秋華說。

 

 

因為志工在生活最艱難的時候做為依靠,難民們漸漸記得這個信仰、種族都與他們迥異,卻真誠付出的團體「慈濟」。

 


人道救援日久難負荷

 

敘利亞戰火綿延五年,雖然約旦的報章電視媒體仍舊關心其動態,但當初在約旦熱心投入援助難民的慈善組織,隨著難民人數激增,組織的人力與經費無力負荷,都漸漸撤離或縮減。

曾有難民無奈地說:「起初還有慈善組織可以幫忙付房租和水電費,之後就沒有了;就連聯合國發放的購物券,從有到減半到後來也停止……」

陳秋華透露:「許多慈善組織漸漸有心無力,也只能挑個案做,如果是醫療,通常成功機率低的手術,或需要動好幾次的手術都不做;也有醫院告訴我,喜歡跟慈濟合作,因為我們不會拖延醫療費用。」

今年志工得以進入札塔里難民營,補助五十七位罹患疝氣的孩子接受手術,以及受聯合國之託,援助約敘邊界逃難中的難民,可說是補位其他慈善組織不做或沒做的部分。

然而,考驗也隨著機會接踵而來。二月份,志工準備好物資,從安曼開車四小時抵達邊境,軍營的人員聲稱邊境目前太危險,要求志工把物資放下先離開。

陳秋華與阿拉伯人互動有許多個人經驗,他心裏清楚:「若不能把握慈濟發放直接、重點的原則,物資可能不會到難民手中。」

來自愛爾蘭,在約旦助緣的慈濟志工鄭順吉,進一步解釋「潛規則」:「有些單位找慈濟幫忙,起初是希望我們捐錢就好,結果我們自己採購物資,他們從中拿不到好處,態度就變了。」

在志工阿比爾堅定的說明發放原則後,軍方派遣了部隊陪同發放,最後平安順利的完成;結束後物資有餘,有軍方人員建議志工將物資存放在軍方的倉庫,承諾兩週後電話通知志工第二次的發放時間。

陳秋華聽了煩惱就來了:「不是說不相信阿拉伯人的話,但是經驗告訴我,他們的承諾是要打折扣的。」結果如他所料,時間延宕,要積極催促才促成第二波發放。

類似的「文化」雖不足以代表全約旦,卻是志工多年慈善經驗看到的常態,鄭順吉慨嘆:「這時慈濟『誠正信實』的原則就很重要,但堅持的結果也可能會導致沒有下次合作的機會。所以要在約旦做慈濟其實很不容易。」

 

流亡生活微小幸福

 

但是慈濟志工真誠與善意的付出,在時間的累積下能感動和影響難民。

伊拉克難民哈菈(Hala)是小兒科醫師,慈濟用「以工代賑」的方式邀她在一些場合為難民做簡單的義診,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她能夠補貼生活:「我在約旦的生活一度很困難,慈濟除了給我經濟上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可以讓我發揮專業,不會因為虛度時間而愈來愈沒自信。」

住在南薩的瓦法(Waffa),是慈濟的照顧戶也是志工,參與每月例行的發放也跟著訪視照顧戶。今年五月她第一次加入慈濟關懷南部貝都因貧戶的行列,流著淚說出省思:「常聽到難民抱怨在約旦生活很辛苦,或是沒有人幫助,他們應該也來看這些貧民的生活,其實比我們更苦!」

阿都馬喀素(Abdul Maqsoud)在生病求助無門之際遇見慈濟,順利接受手術並康復,「我們雖然不同宗教,當志工為我介紹慈濟和證嚴法師時,我內心非常的感激,是你們拯救了我和全家的幸福!」他後來留存了上人法照在手機裏,將這段緣分與情誼銘記在心。

哈姆札(Hamza)年僅八歲,因為聽過慈濟人分享以竹筒點滴存小錢,積少成多幫助需要的人,而獲得啟發。他在學校看到同學生病,就號召六位同學響應小額捐款,想要幫助同學看病。老師知道此事,驚訝地詢問哈姆札怎麼知道可以這麼做,他回答:「慈濟教的。」

志工家訪時聽到這個故事,無一不感動與讚歎。鄭順吉說:「這個孩子的家庭,我們只陪伴半年,就可以有這樣的影響,小孩子的心真的很純淨啊!」

 

 

看到難民家庭生活日漸改善、精神壓力日益紓解,志工堅持長期關懷與支持,都有了意義。

滿腔熱血智慧恆持

 

在約旦王室工作的陳秋華,二十餘年前開始做慈濟,照顧本地貧戶與貝都因人;即使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每天午夜十二點、臺灣時間清晨五點,總是與花蓮靜思精舍連線靜思晨語「薰法香」,聽聞上人講解佛法。

連線結束後,夜深人靜時,繼續思考關懷難民的方向與方法,設法突破人少、事多、壓力大的侷限,他笑說:「幸好有佛法讓我沈澱和靜思,不然會做到得憂鬱症!」

每個月定期經濟補助難民家庭,不定期地接醫療個案,醫療與慈善並進。但是敘利亞的戰火何時停歇,沒有人能說得準,要如何能夠修復這麼多年來,難民在經濟、教育、性命等方面的犧牲和耗損?

陳秋華說:「教育是我們接下來該要做的,因為敘利亞的未來,會在這些孩子身上。」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