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政策升級 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 專訪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簡慧娟署長
撰文‧邱如蓮 相片提供‧社家署
|
整合長期照顧服務資源,增進服務據點分布密度,
建立以人為本的長照服務制度,
讓長輩們在熟悉的環境安享老年生活。 |
Q:政府推動長照十年2.0,期待達成什麼目標?
答:原來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照顧,透過各縣市照管中心的照管專員評估,給予老人家居家照顧、日間照顧等等;而長照2.0可以說是更精進版,一是服務項目的擴增,再者是服務對象的擴大。
服務對象的擴大方面,例如原本失智症患者須達到失能的程度,才被納入照顧;在長照2.0,只要被評估失智,就能納入照顧。此外,長照2.0也增加了對平地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的照顧。
由於人的老化是漸進式的,若透過照顧管理評估量表評估為衰弱,一樣會納入照顧。
而服務項目從原來的八項擴增到十七項,重點在向前延伸── 預防失能、延緩失能,向後延伸── 出院銜接、在宅醫療。
我們都不希望失能,縱使失能了,也要將狀態維持。長輩透過參與課程或活動,將逐漸失能的身體保持在較佳的狀態。
通常在醫院有妥善的照顧與復健,可是總有出院的一天;出院準備即是延續照顧、恢復功能,將個案銜接到照管中心,來規畫居家護理、復健等,期待縮短臥床時間,有尊嚴地老去。
Q:長照2.0期望能讓長者「在地老化」,政府、機構、社區資源如何結合,達到目標?
答:長照2.0裏最為人熟悉的創新試辦計畫,即是「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 ── A、B、C」。
C指的是巷弄長照站,就設立在社區裏,讓健康、亞健康的長輩,走幾步路就可到達定點來接受服務或是參加活動。
為什麼要做巷弄長照站?一般家庭裏的長輩包括我自己的阿嬤,失能後就幾乎待在家裏,突然間好像與外界斷了連結。
有研究顯示,如果保有社會參與,有朋友互動、有地方可以參加活動,老化的速度會減緩;巷弄長照站即是因為這個目的而設立,鼓勵長輩走出家門。
透過社區據點,傳遞保健知識,讓長輩在這裏參與課程;午間「共餐」,也可以關照長輩的營養,用餐同時也是一種聯誼,讓長輩間有情感的交流。
B是複合型服務中心,原來就是長照服務的提供單位,譬如本來即有居家護理的服務,但如果有空間和人力,即可拓展日間照顧,讓長輩主動來到機構接受服務。
A是整合型服務中心,在社區裏扮演重要角色,除了提供日間照顧及各類的居家式長照服務,更與社區資源整合,成為策略聯盟。
例如,社區有診所能提供復健,也有居家護理所提供服務,這些都是策略聯盟的單位;當個案需要長照服務,「整合型服務中心」就會視個案的需要及補助額度,與家屬、當事人討論長照計畫,哪些復健點距離家最近、需要車輛接送嗎?如果需要居家護理,護理人員幾天到宅服務一次?「整合型服務中心」負責將服務整合串接,做出適合個案的方案。
A、B、C各有角色與功能,連結政府、機構與社區的資源,打破長照1.0在時間、項目上的不彈性,讓長照服務更完整。
Q:無論在社區或機構終老,我們如何一起打造「老有所養」的社會?
答:以前,長輩總會跟我們講:「以後我老了,不要把我送到養老院去……」我們總有一天會老、會離開這個世界,如何有尊嚴地、在熟悉的環境裏終老,應該是大多數人的心願。
長照2.0就是以居家、社區的服務為主,發展日照中心。白天,家屬可以安心上班,晚上則接長輩回家,就如同我們把小小孩送去幼兒園,下班再接回家。
長輩跟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而白天在日照中心,也能有自己的朋友,不像從前整天關在家裏;當然,如果長輩體力無法負荷,一週有幾天想在家裏,也可以搭配居家服務、居家護理,來達到完整的服務。
為了讓長輩維持好的生活狀態,前端的預防性照顧就非常重要。例如,訓練大腿肌力,不讓肌肉流失;訓練吞嚥能力,不要插管。而預防保健的觀念也不是老了才開始,從年輕就要培養良好的運動、飲食、生活習慣等。
現代的長照觀念,可以更有層次;我們都希望把長輩留在家裏,真的到了重度、極重度失能時,才考慮住宿型的機構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