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71期
2022-10-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聞思修
  今日餐桌
  老得很健康
  慈善全球・尼泊爾藍毗尼
  慈善全球・辛巴威
  環保日常 家庭相簿
  農禪生活
  船與傳聯展・大里
  船與傳聯展・清水
  精選書摘
  慈善臺灣
  人物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71期
  回味百年繁華
口述‧阮德揚(臺中大里文史工作者) 整理‧張麗雲(臺中慈濟志工)

大里靜思堂展館復刻大里杙碼頭,文史工作者阮德揚(中)講述地方典故。(攝影/徐金生)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大里是早年臺灣六大城市之一;進入大里靜思堂,當下就能穿越時空,回到墾荒年代。

慈濟大里靜思堂將「大里杙」的地方史料典故重現,讓大里鄉親了解過去的歷史人文和祖先耕耘的經過,這是很令人欣慰的人文展場,值得人人來駐足緬懷早期漢人來臺灣的歷史淵源。

大里杙,閩南語要念「杙仔」(ㄎㄧ. ㄚ )」;杙有支柱之意,也是繫舟筏的小木椿,是指大里的一個小港口。清朝康熙年間,臺灣中部地區一片荒蕪;直到雍正二年實施「屯兵政策」,朝廷派漳州人藍廷珍為總指揮官,調派固守在臺灣以及福建、廣東的兵力來此開墾,從烏日到大里、霧峰再到太平,這四個地區當時通稱為「大屯區」。

朝廷再陸續核准漳州、泉州人承租,許多大戶人家跨海而來,政府將租金的收入提出部分給官兵為福利,這就是乾隆時期盛極一時的「隆恩租政策」;福建移民陸續湧至,大里杙是當時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是貨運商品流通的重要轉運點,許多漢人在此做買賣,漸漸形成小村落。

常言「一府、二鹿、三艋舺」,實際上還有「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大里是當年臺灣六大城市之一,交通方便加上移民勤勞,很快成為臺中盆地最富庶的地區,並與犁頭店(今南屯區)、四張犁(今北屯區)合稱臺中三大聚落,同屬臺中盆地開發最早的地區。

南北貨物隨著南來北往的船隻運抵,再銷往葫蘆墩(今豐原區)、大墩(今臺中市)和草鞋墩(今南投草屯)。每當船隻靠岸,一位買家約請五、六個挑夫擔貨,大里街頭人山人海。

大里杙老街輝煌一時,打油行、小吃店、餐廳、戲院,還有稱為「販仔間」的廉價旅社,販夫走卒來大里買貨、挑貨時在此過夜;轟動全臺及對岸的醉月樓酒家,也在大里杙老街上;福興宮媽祖軟身神像,據傳是在乾隆年間從漳州移駕過來的,至今二百餘年了,更被列為國家文化資產。

大里杙還有一個輝煌的典故。清末,在地首富林秋金膝下無子,領養的兩個孩子在他六十歲時,想為他風光祝壽。

林秋金讓他們拿出籌辦壽宴的錢,為大里造了第一座水泥橋,名為「花甲橋」;七十歲時,又再以孩子祝壽的錢財造了第二座水泥橋,就是大里接烏日的「古稀橋」。林家造橋的善舉傳為鄉里佳話。

中部地區的第一支電話和第一盞電燈,據說也是在林秋金家中,吸引人潮來觀看他家那盞「電火」。

兩百多年來,大里溪歷經數次氾濫、河川改道多次,加上近幾十年整治,地形、地貌全改變了,碼頭也找不到了。

大里杙老街盡頭的倒栽老榕樹,是繁華過往的見證者。榕樹枝以倒插的方式種植,生長緩慢卻枝葉扶疏,在風水上有庇蔭地方的意涵,也稱「倒頭榕」。

大里杙到光緒年間逐漸沒落,民間地理學家覺得應該來個乾坤大挪移,要把地氣翻轉過來、不再流失,於是把榕樹顛倒過來種植。經過一百多年了,乾坤大挪移有沒有效果?沒有人知道,留下這麼一個典故讓人們回味過去的繁華。

 ●展期:即日起至2023年2月28日
  電話:大里靜思堂40510777轉4423~4425(市話直撥)
             0912-412600轉4423~4425(手機直撥)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