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70期
2022-09-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慈善全球・印度
  慈善全球・約旦
  人物誌
  親師生・坦白話
  書訊
  健康百寶箱
  特別報導
  今日餐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70期
  【心靈交流道】

不燒金紙,公公講道理

慈濟宣導「節能減碳救地球」,期望人人從生活中做起,省水、省電、不燒金紙。要跟一般民眾分享省水省電的方法,大部分都能認同接受,但在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鹿港小鎮勸說不要燒金紙,我感覺如兔角龜毛,難上加難。

左思右想,只有從自己做起。公公開雜貨店,免不了賣金紙,如何能過公公這一關?真是個大考驗!有一天趁公公正開心時,我大膽地問:「慈濟這幾年都在宣導省水、省電、不燒金紙,今年農曆七月拜拜可以不燒金紙嗎?」

沒想到當年九十歲的公公說:「可以啊!神明如果有燒有保佑,沒燒就沒保佑,那神明不就是吃錢官?我們拜神明是尊敬祂生前的德行,造福百姓、對社會的貢獻,不是求神明保佑。自己不做好,神明會保佑你嗎?」

公公這席話,讓我頓時覺得上了一課,又再請示:「可以將拜祖先燒的金紙錢捐出去救濟艱苦人嗎?」公公說:「祭祖是子孫緬懷祖先的一念心,拜拜只是一種形式。俗語說:『生前吃一粒豆,卡贏死後拜豬頭。(閩南語,意旨孝順要履行在生活之中)』」

此後家裏不再燒金紙,後來公公也結束生意。那一年,鹿港志工在農曆七月舉辦的愛灑活動,每一場我都陪著公公一起宣導不燒金紙;媽媽以往逢年過節都要買回一大捆金紙,也慢慢減量、不燒了,還把買金紙的錢捐出來。

在佛教而言,農曆七月是吉祥、歡喜、感恩月,期待民眾以虔誠心念普度眾生,不燒金紙、落實大地環保。

彰化 張清香

姊妹情深,行善就要快

「原來圓滿心願是這麼開心!」看到從花蓮本會財務室走出來的兩位師姊,雖然戴著口罩,但掩不住內心散發出來的喜悅。

她們是一對親姊妹,今年八十二歲的姊姊呂美與七十八歲的妹妹呂鳳嬌,分別從桃園與臺北來捐款,「我們一起進來慈濟,一起培訓、受證委員,今天也一起來捐榮董。」

從她們很多的「一起」,感受到姊妹情深;既是血親,又能成為法親,這是多麼令人羨慕的好因緣與情誼啊!

呂美七十歲時認識慈濟,參與培訓;呂鳳嬌因為先生往生時,有慈濟人助緣助念,才認識慈濟。儘管因緣不同,巧的是兩人同一年培訓與受證。

呂美說,最近看到上人開示,希望大家一起來關懷佛陀故鄉,救助尼泊爾貧苦居民,她就想來捐款。三十六年前,她曾去過尼泊爾,交通非常不方便,當時要從泰國轉小飛機,才能到達尼泊爾;也親眼看見人們的貧窮,土地很貧瘠,很多農作物種不起來,連紅蘿蔔都長不大,只有拇指大而已。「因為去過尼泊爾,最近看到大愛臺的畫面,和我當初看到的沒有什麼改變,就更能體會到當地人的辛苦。」

呂美告訴妹妹呂鳳嬌:「師父說要幫助尼泊爾,我要去捐榮董了!」「那我也要一起捐,不然我已經這麼多歲了,不知道哪一天要走,要捐就要快!」呂鳳嬌說。

「有跟您們家人分享要捐榮董?」「有啊!我們都有打電話問家人,他們都很支持,說我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他們都支持。」

「我們都是獨居老人!」她們的兒女有的住在國外,有的就住在附近。她們分享,雖然獨居,但很快樂。「因為我們都有做慈濟啊,當然很快樂!年紀雖然大了,我們會去靜思堂做諮詢、香積還有訪視等,有空就出去做,有做就沒有煩惱。」

 開心也會感染的,聽到師姊們分享做慈濟與布施的快樂,也深深地感受到這般美好。

花蓮 張文黛

最後一名,跑在最前面

七月共修時,我聽到一位師兄分享,他多次參加慈濟大學「精舍之路」十公里路跑活動,因為「調整呼吸、配速、腳步不要停」三個祕訣,每次都跑出好成績。這使我想到十多年前,一回承擔靜思精舍護法志工,就正好碰到路跑活動;早課剛結束不久,抵達的人數愈來愈多,學生、老師及慈誠懿德爸媽,應該有幾百人,場面熱鬧,大家幫忙招呼用茶水、點心。

接著頒獎和贈送結緣品,大家都非常歡喜。典禮將結束,人潮逐漸散去,突然看見一位清瘦的長者緩緩地半走半跑,來到大殿前禮佛問訊。

原來是杜俊元師兄!看到這一幕我非常震撼與感動,他因為承擔慈濟大學慈懿會的慈誠爸爸,而陪伴孩子參加,雖然健康狀況欠佳、動過大刀,但他不只參加路跑,更沒有在中途退出!

我趕快向常住師父報告,杜師兄跑回來了!常住師父非常驚訝,也感到非常抱歉,居然沒有人陪他、沒有人等他,但他還是一個人堅持到底、跑回終點!

最佳勇氣獎、最佳毅力獎、最佳精神獎這些獎項,應該至少有一項頒給他才對,此時他沒有獲獎、沒有掌聲,但依然展現「永不放棄」的信念;低調、謙卑、沉穩、內斂、堅忍的精神,讓人無比讚佩與感動!

臺北 陳兆棋(王慧娟整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