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70期
2022-09-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慈善全球・印度
  慈善全球・約旦
  人物誌
  親師生・坦白話
  書訊
  健康百寶箱
  特別報導
  今日餐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70期
  青銀共創‧空間改造 把環保站變年輕
撰文‧廖哲民 攝影‧蕭耀華

板橋忠孝環保站裏,回收物剛從環保車卸下,志工聚集進行初步分類。

全臺九萬多位環保志工,一半以上超過六十五歲,
每天埋首在人們日常生活所衍生的各種回收物中;
現在有一群年輕人計畫把環保站變美、變舒適,將長輩們愛護地球的行動效益最大化!

小貨車上堆疊得結結實實,滿滿是日常生活中眾人消費後的產物,包括紙餐盒、塑膠瓶罐、書報雜誌等,隨車一批批進到環保站,等待被細細分類、清洗、拆解、曬乾、成袋,進入回收系統,再生為社會大眾還能使用的物品。

這些分布於社區巷弄內、街道馬路邊、慈濟園區內的環保站,吞吐了每個縣市裏不少的回收物,就如新北市板橋區的忠孝環保站,位處住宅區、附近有傳統市場,回收物中不乏水果套袋和各種塑膠袋。在這棟兩層樓高的舊公寓,空間規模相對小,但每天平均三十到四十位志工前來,環保車每週有四天繞行社區收取回收物,停靠環保站至少四至六趟。

忠孝環保站幹事蘇玲鈺表示,忠孝站麻雀雖小,但發揮的功能可是超乎外人想像,每個人都相當地眼細手巧,能分辨不同紙類、塑膠袋的些微差異,例如塑膠類中還可再分出PP、PE,憑著觸感、搓揉或敲打出的聲音準確被挑揀出來,精緻的分類也提升日後再製物品的良率。

這些高手的一天,是這麼開始的:上午八時許環保站大門開啟,陸陸續續有人熟門熟路走入,各自在位置上彎腰忙碌;做累了就起來活動一番、喝口水再繼續埋首,直到中午才放下工作用餐。志工笑著說:「每天到環保站,就好像上班,準時報到,也有『同事』一起工作,真的很開心,沒想到活到這麼老了還有用!」

環保站中的靈魂人物,就是這群銀髮志工;據慈濟基金會宗教處環保推展組統計,全臺慈濟環保站點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高達五成。以忠孝環保站來說,志工年齡最輕為六十五,最年長高達九十歲;蘇玲鈺提到,許多志工的兒女已經成家,他們大半獨自居住,平日裏沒有「伴」,來到環保站才多了點人際互動與身體活動,「我們都覺得做了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很歡喜!」

板橋忠孝環保站志工圍坐在工作檯分類物資;工作檯是以回收鐵架焊接、放上木板,依使用者平均身高量身打造,惜物精神展露無遺。

不委屈,但吃力

板橋忠孝環保站裏也處處充滿著志工惜福愛物的精神,就像是進行分類的工作檯面,由回收的角鐵、鐵架、木板、鐵板組成,蘇玲鈺說:「補補貼貼、縫縫補補,用起來很順手。」就連塑膠座椅也是回收物,洗淨後依然好用;若回收到適合的靠墊,還可以固定在椅子上讓自己更舒適。

志工歡喜付出,但畢竟上了年紀,舉手投足不復以往俐落,身體姿勢還時常屈就既有的場域空間或現成桌椅,穿著護腰、鐵衣,坐在矮凳上,一做就幾小時;有時必須花力氣才能站起,一起身就感覺腰痠背痛。他們不曾埋怨,如此擇善固執的目的,清楚地刻畫在環保站的牆上:「愛惜地球資源」、「留給子孫最好的財產,青山綠水」、「清淨在源頭」。

環保站就像是志工們的另一個家,長期使用下來,外觀多少會破舊、生鏽,電路系統也需要維護;具水電專長的志工會改善用電安全、屋舍外牆翻修拉整,但包括工作空間的動線、輔助工具是否有效減輕傷害,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全臺的環保站,確實可以看到提升效率及安全的工具屢屢被發明出來。例如北區的蔡直、中區的柯金築和高雄的陳龍雄等人,在做環保的實務經驗中,看見志工時常為了剪除寶特瓶環、蓋而遭剪刀戳傷手,不約而同設計了輔助器械。蔡直還研發「升降曬袋架」,塑膠袋分層懸掛,只要按下按鈕就能電動升降;「電動滾動晾曬架」除了風乾塑膠袋,也避免塑膠袋被風吹得到處都是。

儘管志工們藉由智慧發明排解工作困難,環保站也有一定的運作秩序,但在減輕年長者身體負擔上仍有改善空間。於是,慈濟二○二○年底和「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臺」合作,舉辦「環保‧站出來!環保回收站之創新設計行動」共創工作坊,邀請設計師、環保站志工,一起討論「環保站如何可以更好」,並選定位在雙北地區的板橋忠孝環保站、木柵環保教育站及三重環保教育站試行。

各個設計團隊經由規畫、發想,於二○二一年八月的「環保站出來2.0設計落實啟動會議」後,開始到各環保站蹲點、田野調查、訪談,經過長時間互動、了解,根據志工們的需求做出設計草案和用品,再經由志工回饋使用經驗,而後改善設計;如此循環反覆、磨合彼此的共識,以便完成真正適合志工使用的設計。

木柵環保教育站裏,分類完成裝袋的回收物整齊疊放;閣樓的圍欄以回收床架、鐵架等搭建,設計師將著手調整,打造更堅固的鐵架圍欄。(相片提供/Slash studio)

免長照,做到最後一口氣

在政府大力推動長照2.0政策,廣布日間照護中心、社區健康促進站的同時,長者在環保站中發揮生命的價值,有很多志工驕傲地說:「我們是免長照,要做到最後一口氣,不論多老,繼續貢獻社會、繼續救地球!」

全臺七千餘個環保站點,其空間、規模、功能、租借方式等條件都不同,從幾坪到百坪,大小不等;有的寬敞設立在慈濟園區內,有的則是「克難」地在路邊騎樓下、鐵皮屋、貨櫃屋、高架車道下的空間運作,各地依著不同的時空因緣而各有特色;但它們都是社區資源回收的好鄰居,也是高齡長者「免長照」的驛站。

環保志工照顧地球,慈濟也希望照顧環保志工的健康,透過接引年輕有為的設計團隊,將環保站打造成更容易親近的環境教育據點,讓志工們繼續實踐奉獻人生的心願!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