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為家鄉味添一味
撰文‧鄭桂嬋(《 慈濟》月 刊見習記者) 攝影‧蕭耀華
|
用米紙包起五彩蔬菜與杏鮑菇、豆皮,素食越南春捲讓人食指大動。
|
臺灣素食人口比例居世界第二高,友善的素食環境,
與飲食口味迥異的新住民碰撞出火花,加入人生滋味的料理,讓家鄉味更美味!
酸辣開胃,甜鹹提味,是東南亞料理的獨特之處;不同於臺灣料理,印尼菜主鹹辣、善用香料,以豆製品提供豐富蛋白質;緬甸盛行沙拉,常用新鮮蔬果製作,較重酸辣;越南頗費功夫,生、鮮、淡、酸為料理特色。
在臺灣,約有五十七萬位新住民,其中超過十五萬外籍配偶來自東南亞各國。餐桌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情感的平臺,食物是互動的橋梁,每一口吃進腹中的,不僅是美味菜餚,有時更是鄉愁。
新住民帶著各自的生活習慣,獨自面對文化衝擊;和家人在餐桌上相互調合,更能增進情感連結。於慈濟板橋園區舉辦的新住民成長班,有來自越南、緬甸、印尼等三十位外籍配偶學員,她們不僅設法讓家人吃得營養,還由葷轉素,幫助全家人更健康。
改變長久以來的飲食習慣,還要讓家人感受到蔬食的好處,並不容易,而部分新住民們就經歷了這個過程。
「我們都說『美食』,但有生命殘害在裏面,怎麼會美呢?」陪伴新住民學員多年的慈濟志工賴秋燕說,板橋新住民成長班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數次在課程中帶動一家一菜,請姊妹們各自施展手藝,攜帶一道素食料理與大家分享,更教導大家如何帶動家人對素食改觀。
有學員為了每天變化先生便當菜色,廚藝與日俱增,從廚房新手一躍成料理能手;有人藉由茹素,將身體照顧好,以往遊走在危險邊緣的健檢報告從此一路綠燈;有人承擔了大部分家計壓力,每日為工作和家庭而忙碌,把家鄉料理變成美味素食,成了心情抒發的窗口。
一起走進新住民的生活,看她們如何巧手留住家鄉味,改變飲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