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 不怕苦、堪忍苦
7.7《農六月‧初九》
【靜思小語】自大執著,心會很狹窄,連自己都進不去;堪得忍耐,心胸開闊就能包容一切。
人類是如此渺小
人文志業合心精進長姚仁祿等主管報告,並介紹日本淡路景觀園藝學校、福島御藥園、奈良森野舊藥園、東京藥草園蒸餾所等。上人說,看著全球地圖,還有宇宙星辰的圖片,總是感覺到人真的很渺小,但是還有比人更微小,連肉眼都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用顯微鏡看一滴水,裏面也有很豐富的生命世界。
「我一直很感恩現代科技發達,能讓我即時看見遠方的弟子,和大家交談。雖然是看著那一片螢幕,不過每一位菩薩的身影都看得清楚;只是感覺到『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影像是虛幻的,只要投影機關起來,就恢復螢幕原來的一片白,影像就消失了。世間的一切也是如此,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都是變幻無常;就是因為深刻感受到人生無常,更要珍惜當下的生命。」
剛剛看見姚師兄介紹幾處庭園空間,創造者是幾十年、百年前的人物,後代子孫代代維護與保存,傳承到現在已經是很有價值的古蹟。上人期待慈濟人也能像這些家族一樣,代代傳承靜思法脈、維護慈濟宗門;靜思法脈就是慈濟宗門的精神理念,假如沒有法脈精神,慈濟宗門就有名無實了。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多個太陽系,地球只是在其中一個太陽系中的小行星而已。上人說,如果有宇宙觀,人類就會知道自己的渺小,但是放眼人間,總是看到人心自大、執著,才會造成娑婆世界的各種苦,這真的是一個堪忍世界。所以學佛要懂得道理,要學會忍,堪得忍耐,心胸才會開闊;若不堪忍,心就很狹窄,連自己都進不去,遑論包容別人?所以要放寬眼界,自我警惕,不斷地訓練自己「心包太虛」。
「人生短暫,生命終有盡頭,不過我們發的是生生世世的誓願,生生世世永恆走在菩薩道上。剛才看到的日本庭園景觀,或許是幾十年、幾百年前建設的,直到現在我們看了還是很歡喜、很佩服,要向他們學習;我們可以吸取別人的優點,運用現在的資源,把握當下的因緣,用心做得更好。只要我們肯用心,可以運用現在的生命力,彼此借力使力,留下永恆的慧命。」
上人期勉大愛劇場同樣要用心做,做得真,讓真實主角和他們的親友見證:這是真的,曾經有這樣的過程。這些真實的人生經歷,可以給予現在的人一種教育,讓人知道一個人事業能成功,不一定是起步時就有資金去開創事業,有的人是在很窮苦的環境中,肯認真努力,不怕苦、堪忍苦,也告訴大家,成功的人生也需要堪忍。
「菩薩的堪忍是為天下眾生,事業家的堪忍是為他們的事業,家人的堪忍是為了家庭的圓滿。總而言之,人要有承擔,要負責任,就要堪忍;堪得忍耐不如意事、忍耐種種困難,則無願不成。不需要堪忍的事情,別人也做得到,這樣的事沒有價值;明知有困難,我們努力克服,真正克服困難而做到了,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價值。把平凡的人生故事做到讓人感動而學習,就是人文的教育。」
守真、守誠、守愛
上人於教育志策會中開示:「人間一定要有教育,才不會流於野蠻;教育要有文化,在慈濟說人文,要把人教育得斯斯文文,但不是軟弱的斯文,而是要有才華、有能力,這才是我們的教育。對於教育,我有很多理想;我們是為天下育英才,不只是為臺灣,要更宏觀。就像我們現在也有十六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通過一千八百多個連線點同步參與志策會。我們每天的公開談話都在做教育,要對社會有幫助。」
「我們的教育要如何為天下育英才?要守真、守誠、守愛。我們不自大,但是要自我肯定,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都要同心立志願,我們要辦出在國際間有口碑的優質教育,讓人提到慈濟,就會想到慈濟的教育做得很好。這不是自傲,而是要自我立志。有些在海外的慈濟人,也很期待子弟能夠回到臺灣,在慈濟讀中學、讀大學,所以我們要有自我期許,也得要立志願。」
上人說,自從慈濟護專創校以來,慈濟教育志業已經三十三年,慈濟教聯會則是三十年。教聯會的老師們來自臺灣各地,也有校長參加,而且當時每逢寒暑假都會回到花蓮舉辦生活營、志工隊或是靜思語教學研習營,為了臺灣的教育共同努力。「那時候有各地學校的老師來到慈濟,學習教育人文、人文教育,提升教育品質。而我們現在在花蓮和臺南都有中小學,還有慈濟科技大學和慈濟大學,四所學校有多少師資,老師們都認識慈濟嗎?這是我很在意的。」
「我們要好好的把握因緣,善用我們的生命延續我們的慧命,不要空過時間。慈濟四大志業就是在這幾十年間沒有空過,才能接連不斷地完成建設。」上人提到九二一大地震過後,自己常常前往臺中、南投災區,去看受災學校建築受損情形。還記得到爽文國中,站在校門外的階梯往上看,看到校舍都倒塌破損了,但是一棵棵大樹立得很穩,長得很茂盛,感受到盎然生機。
上人說,雖然這所學校老舊,不堪強震而損毀,但是在這之前,它已經培育出許多人才在社會上發揮所學;地震後由慈濟認養援建,新校舍又可以一屆接著一屆培養出人才。只要學校能夠持續發揮教育良能,就能像種樹一樣,一代接著一代為社會培育希望。
上人請各校調查統計歷屆畢業生,從慈濟學校畢業後的升學和就業狀況,看看校友出社會以後從事哪些行業,與慈濟學校的老師、同學們有沒有保持聯絡,這分緣有沒有拉住?只要在校時建立起慈濟情、培養無私付出的愛心,長情大愛就不會中斷,會持續投入這個有情、有愛的菩薩世界,以慈悲、智慧為人間付出。「想想我們培養出多少高知識分子,能為社會貢獻所長,這也是我們生命的價值,同時為慈濟教育彙整數據,寫入慈濟歷史。我相信所有的校長、老師們都是一心一志辦好教育,千里之路始於初步,要相信我們的方向是對的,對準了方向,就要一步一步不停地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