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床工廠老闆的斜槓人生
撰文‧陳怡霖、李明霂(桃園慈濟志工)
|
桃園環保輔具平臺成立十年,一年半前搬到八德靜思堂,並由具有機械專業加工技能的曾慶安承擔窗口。(攝影/蕭耀華) |
鑽研維修回收來的輔具,
煥然如新送去給需要的家庭,
不是久久一次,幾乎是天天有事;
但專注在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
會讓人廢寢忘食,
我們桃園環保輔具平臺團隊的師兄們,
都有這樣的經驗! —— 曾慶安
「您的病床和輪椅壞了?好,我下班過去看。」記錄好對方的地址,曾慶安下班後趕去。「床頭板壞掉了,遙控器按鈕不靈光。」現場確認了病床的狀況,「我明天早上再幫您送來好的病床和高背輪椅!」
週六的上午,他開著小貨車來到桃園區廣福路一戶人家,巷道狹窄,「還好開車技術不錯!」對著陪他前來的自家公司廠長邱大豪,他笑笑地說。
透過聖保祿醫院個管師引介,王先生幫臥床的太太向慈濟環保輔具平臺申請氣墊床及輪椅,但經過四個月的使用,氣墊床出現故障,輪椅的煞車也鬆動,於是再次透過個管師居間安排,與曾慶安聯絡。
曾慶安來到王太太的臥室,她躺在床上無法言語,眼睛睜大地看著來客,雙手還套著保護手套,避免扯掉鼻胃管。「她有大腸癌,腦水腫,發病八個月來就變成這樣。」六十八歲的王先生簡介了妻子的生病歷程。
曾慶安先幫她從舊氣墊床搬移至一般床鋪,並彎身告訴她:「現在要幫你翻身囉!」避免她因為慌張導致肌肉緊繃,而王先生則乘隙將床單塞入太太身體下方,兩人協力輔助挪動,曾慶安也不忘稱讚他做得很對。當王太太在一旁的床上躺好,曾慶安細心地為她墊上枕頭並蓋妥被單。
這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都是曾慶安身經百戰累積的經驗;在搬挪病人的過程中,並非只靠蠻力,也要指導一旁協助的家屬,更重要的是要安病人的心,才能事半功倍。
搬走故障的床具,挪入另一組氣墊床,曾慶安請王先生實際進出床邊,看看預留的空間夠不夠,再教他遙控器的操作,同時測試床的功能是否正常;接著他們再將王太太移至今天送來的新床,大功告成。
王先生很感激,「一天到晚要把太太扶起來幾十次,不是辛苦,是我撐不住她啊!對我們有需要的人來說,一申請很快就把電動氣墊床送過來了,讓我們減輕負擔,不用花錢,真的非常感謝慈濟。」
舊床具並不因此而廢棄不用,曾慶安和邱大豪載回檢修,「因為都是二手環保輔具,所以遙控器的按鍵會老化,接觸不良,如果是馬達出問題,也會更換新的。」
曾慶安是一間精密車床工廠的老闆,也是慈濟志工,二○二○年八德靜思堂輔具平臺成立,他擔任聯絡窗口,哪裏有需求,只要一通電話,他隨叫隨到。
|
八德靜思堂裏,曾慶安(左)和志工夥伴忙著檢修輔具。(攝影/李明霂)
|
當老闆更適合當志工
曾慶安一九六三年出生於雲林,有長兄和幼妹;他七歲跟父母北上,看到雙親每天在磚窯廠工作十二個小時,全年無休,讓他決心國中畢業後就不再升學,要早點賺錢減輕父母的負擔。
他應舅舅的邀請,在藤椅工廠當學徒,期間工廠有三位準備考大學的畢業生來短期打工,也帶來許多文科課本,一邊讀書一邊工作。一次午餐聊天,曾慶安說:「我沒有讀過高中,你們的書借我看看!」「你是看懂還是看不懂?」「懂啊!這很簡單啊!」三人不信,隨機抽考,他幾乎都答對。因為惜才,他們提起勇氣向組長進言:「你外甥要讓他去讀書啦!做這個太可惜了!」
後來曾慶安以高分考進桃園農工補校,就讀機工科;這個因緣讓他輾轉接觸CNC車床,更自行創業,目前員工有十六人,也因為自己是老闆,所以做慈濟、送輔具等等,在時間上就比較有彈性。
二○一三年初,父親因職業病罹患塵肺症導致心肺衰竭,多次出入醫院急診和加護病房,孝順的曾慶安將父母接來同住照顧;也因為有父母陪伴,讓他慢慢走出兩年前離婚和家庭破碎的傷痛。
不講讓人不舒服的話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二○○一年桃芝颱風,兩次災難曾慶安都曾前往救災,因而遇見慈濟。回想九二一地震後,在南投縣鹿谷鄉土石流村落,當他徒手清理下水道,看到許多插著慈濟旗幟的砂石車,來為居民清淤、載運廢土,以早日恢復生活。這分行動力,讓他決定投入慈濟見習培訓,二○○三年受證慈誠,二○一八年受證慈濟委員。
接續擔任協力隊長十六年的他,找人承擔勤務時身段變得柔軟,接到任何訊息也要立刻行動,因為擔任幹部的歷練,讓他發現自己改變很多。
「以前在公司我會罵人,自己都知道這個話講出去,會讓人家不舒服。」曾慶安說,現在比較會站在對方立場著想,像是工廠聘雇的一位外籍勞工,才剛到職不久,動不動就請假,好話重話勸了也不聽,「公司的人跟我說,他今天又要請假,因為皮膚過敏,會癢;我說好,讓他請。」曾慶安還自掏腰包,買了潤膚乳、手工皂及益生菌送給他。
「人跟人對應,用罵的沒有用,就改用關心的。和人相處,希望對他有幫助,也讓自己智慧增長。」曾慶安常說:「一個好員工進來,把他教好很合理,這不厲害;不好的員工進來,有辦法教好才是本事,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
還有一位本地員工,脾氣不好,也常常請假;有一次他住南部的爸爸在工地跌落摔傷,曾慶安讓他多請幾天假好好陪伴爸爸,還告訴他:「如果爸爸出院需要用到輔具,我請南部的慈濟師兄送去。」
曾慶安搔搔頭,靦腆地說:「我們聽了會不舒服的話語,盡量不要講,因為得到的回應也會是不好的;講人家喜歡聽、有用的話,才是正確的待人之道。」
|
曾慶安(右)五度來到李家送輔具,「看到阿伯無怨無尤地照顧弟弟,我們也很感動!」(攝影/李明霂)
|
察覺沒說出口的需要
這兩年擔任八德靜思堂輔具平臺窗口,他做得很開心。「看到案家的狀況,會想到自己。爸爸往生前的幾個月,我載病床、輪椅及助步車回家。因為我們有用到,所以感受特別深。」
每次到案家,曾慶安會忍不住多看多問,讓關懷的面向更廣、更深。有時候案家只申請了兩樣,但曾慶安觀察發現他們還需要其他輔具,就趕緊再送過去。「如果我們倉庫有,我就會跑第二趟、第三趟。甚至於如果有其他生活需要,例如需要幫忙打掃居家環境或生活有困難,我會提報給訪視組。輔具服務不是送貨,在互動中更了解對方的需要,甚至還能感動對方,影響他未來也願意加入助人行列。」
最近讓曾慶安放不下的一戶案家,是位於桃園區明光街的李家兄弟,七十幾歲的哥哥照顧六十幾歲臥床的弟弟,老人照顧老人,沒有其他家人可以換手。第一次,先送輪椅,接著又送去電動床及氣墊床墊;與哥哥聊天時,曾慶安「雞婆」地問:「弟弟睡一樓,那您睡哪裏?」得知哥哥打算從二樓搬下來,就打地鋪在旁邊,曾慶安跑了第三趟,送來陪病床。
第四趟,曾慶安帶來三角墊、病床桌板、尿片與移位帶,其中的三角墊讓哥哥在幫弟弟翻身、換尿片或是擦澡時,弟弟的身體不會倒下來,讓陪伴者在照顧上更方便。
哥哥提到,輪椅的安全帶無法將弟弟固定,且弟弟頭部也會晃動。曾慶安二話不說,隔天又幫他們載來高背式輪椅。哥哥說,弟弟的雙腳漸漸有力,而且每天在居服員協助下,已經可以坐在輪椅上慢慢移動,高背式輪椅正是他們目前最需要的輔具。哥哥不斷道謝,一直說社會上要多一些像曾慶安這樣的人。
「五次的關懷,弟弟照顧到了,哥哥也照顧到了,我非常地開心。所以那一天,我是唱歌答數回家的。」曾慶安滿臉歡愉。
|
曾慶安(左一)感恩摯愛的雙親勞碌一生,也傳給他行善的家風。(相片提供/曾慶安)
|
爸爸說的話我做到了
曾慶安談到,慈濟收到桃園市輔具申請的需求量愈來愈多,甚至冬天平均每天有七到九個申請案;以八德區為例,平均一週送出三個案件量的輔具,加上志工前往回收輔具,平均共五到六個案件,「申請輔具最多的是弱勢家庭,還有老人顧老人、單親等特殊際遇的家庭。」
曾慶安的阿公當年生病,家裏因病而貧。阿公往生時更是靠善心人士捐棺木,才能夠入土為安,「爸爸跟我說,如果你有看到甘苦人,你就要給人幫忙。我有把這句話記起來。」
「我喜歡送輔具,是因為我們付出不分對象。也感恩這些人示現病苦和無常,讓我們有機會付出,彼此都非常快樂、法喜。說到這裏我會想到……」曾慶安眼眶泛紅,「爸爸說的話,我都有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