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褲的第二次生命
撰文‧葉子豪 攝影‧蕭耀華
|
年過六十的詹明珠投入Story wear工作坊,將精湛的裁縫手工發揮在創造回收牛仔布的第二春。
|
生產一條牛仔褲所付出的「環境成本」,可能是其售價的千百倍以上;
少買或延長穿著年限之外,更有社會企業品牌引進「永續時尚」浪潮,
回收牛仔布料拼製成獨一無二的新衣。
詹明珠熟練地操作縫紉機,縫起一片片按照版型剪裁好的牛仔布塊,逐漸組合出襯衫的雛型。年過六十,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她,從小就行動不便,但上天卻賦予她精巧的手工,從年輕時幫人做衣服貼補家用,到加入慈濟後教環保志工用回收布縫製環保袋,詹明珠的大半輩子都在穿針引線、裁剪縫合中度過。
三年前,她在大愛臺《熱青年》節目中看到青年服裝設計師陳冠百推動的社會企業,於是來到位於臺北市迪化街永樂市場四樓的工作坊一探究竟,也因此投入其中。
「我現在做的是布塊拼接,做出來的每一件衣服都是獨一無二的。」對詹明珠來說,拼布做衣服是一件有趣的事;在量產成衣為主流、手工裁縫式微的環境,做裁縫的人有得做、還能做,更是幸福的事。而說起這位年齡與自己女兒相仿的年輕頭家,詹明珠感恩之餘,也不禁讚歎:「年輕人創業,真的不容易啊!」
「不好意思,下高鐵中,會遲到十分鐘。」星期一早上十點多,陳冠百剛結束前一天在高雄的參展行程,搭早班高鐵趕赴臺北的另一場媒體約訪。
自二○一八年創立以「永續時尚」為理念的社會企業品牌Story wear至今,陳冠百不是忙著參加海內外展覽,就是穿梭在各紡織廠商、公益團體以及環保回收站之間,帶動二度就業的資深裁縫師、需要收入的腦性麻痺兒母親,以回收牛仔布料重製出有型又有內涵的「故事衣」。
讓經典工藝更經典
「我們的衣服比較厚,高雄又很熱,可是購買還是很踴躍。每一件衣服後面都有裁縫師的簽名,標明是誰做的、手工花了幾小時,消費者都覺得蠻感人的。」談起在高雄參展獲得的熱烈迴響,陳冠百流露出喜獲知音的欣喜。
當年她到英國修讀服裝管理碩士時接觸了「永續時尚」的概念,也了解到「快時尚」的諸多弊害,「紡織和服裝產業已是全世界第二大污染來源,百分之二十的海洋污染都來自於此;還有用童工種植棉花、勞工必須面對高污染的工作環境等問題。」
通貨膨脹讓萬物皆漲,但一件T恤的價格竟然比二十年前還便宜!在「快時尚」低成本、大產量的薄利多銷之下,過程中一定會有人或環境被犧牲;大量消費就會造成大量廢棄,導致世界各國都面臨舊衣難以處理的問題。
陳冠百指出,「問題在生產過剩,若把所有『快時尚』衣物的年產量加起來,可能就是全世界的人口數!最終的解決方法,就是教育消費者買少一點、買好一點,讓廠商生產少一點。」
歐美許多織品服飾業者更加被要求企業社會責任,一些「快時尚」品牌除了督促代工廠商,加強對勞工權益的保障及污染排放的管控,甚至改以回收寶特瓶作為衣物的原料;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增加,二手衣專賣店、以租代買服務蓬勃發展,歐美掀起了「永續時尚」浪潮。「時裝產業也希望在二○五○年達成淨零排放,國際市場非常支持永續時尚,臺灣有非常好的契機。」陳冠百樂觀地說。
然而,當她在五年前決定創業時,臺灣的消費意識還未改變,舊衣過多、外銷困難衍生多重的環境問題,公益團體也滿是無處可去的舊衣。
陳冠百考察發現,舊衣之中棉質衣物所占比例最高,特別是棉質T恤、背心,使用量多、回收量自然也多;但材質又軟又薄,不論是直接裁剪重做成衣服,或是再製成紡織原料都相當困難。而同樣使用棉質的牛仔褲,則非常適合重製成新衣。
「牛仔布是百年的經典工藝,有韌性、不容易壞、不會退流行,回收再製後還可以穿很久。就算穿久了褪色發白,也會有自己的風格。」陳冠百說明。
牛仔褲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美國西部淘金潮,礦工們在滿是石頭的河床裏找金礦,極需強韌耐磨的褲子,正巧牛仔褲的創始人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手邊有批滯銷帆布,於是運用裁製成長褲,推出後廣受歡迎,後來也被牛仔(cowboy)採用。二次世界大戰後,牛仔的形象隨著好萊塢影視傳遍全球,這種藍色帆布褲被華文世界翻譯為「牛仔褲」。
強韌耐久、褪色後又顯不同風格的特點,讓每一件被長久使用的牛仔衣、褲刻畫下了使用者的生命痕跡。例如陳冠百的第一件「故事衣」,便是把父親陳曉慶生前留下的西裝剪裁一部分,跟回收的牛仔布料重組成一件新衣,「這樣的衣服讓人不會捨得丟,就算哪天不能穿了,還是會把它裱起來。」陳冠百說。
|
陳冠百(左一)創立社會企業推動永續時尚,也鼓勵腦性麻痺患者的母親們以此進入職場。(相片提供/陳冠百) |
每件成品都有故事
牛仔布料的生產過程是高耗水、高污染,以其原料棉花為例,生產一公斤棉花要耗掉八千五百多公升的水;再加上染整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排放的廢水,以及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生產一條牛仔褲所耗損的「環境成本」,可能是其售價的千百倍以上!如果能回收再製,就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友善環境之外,陳冠百還希望能發揮照顧弱勢、振興紡織工藝的多重良能。目前她已與婦女新知協會、腦性麻痺協會等公益團體串連合作,敦請淡出紡織產業或退休的資深裁縫師進行指導,不僅讓弱勢的婦女習得一技之長而能自力更生,也讓手工製衣的工藝得以傳承不絕。
「合作的十幾位裁縫師,都很願意到各地輔導協會的婦女們製作商品。」陳冠百感謝所有鼎力相助的廠商與團體。在原料的供應方面,除了接受個人捐贈的牛仔褲以外,也從各大紡織廠取得庫存布料及樣布,而慈濟也提供了重要支援。
她入選慈濟第四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不僅從慈濟三重環保教育站取得回收牛仔褲,還在嘉義地區從事紡織業的慈濟志工協助下,籌獲需要的庫存布料。擔任「青年公益實踐計畫」評審之一的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也很肯定她嘗試做到零浪費,還結合社會資源幫助婦女們就業。
Story wear在過去三年來已回收再製了一萬五千件衣服,使用約七千六百多碼的庫存布料及樣布;也堅持讓所有設計、裁縫工作者獲得合理報酬。
「故事衣」的價格,向來足以讓消費者考慮再三,難以輕易下手。「曾有消費者問我,既然原料大都是人家捐的,怎麼賣那麼貴?但製作過程其實非常耗工,好比拆一件牛仔褲,裁縫師可能要花二十分鐘到半小時,熟練一點的大概是十到十五分鐘。」
陳冠百說,創業的初衷不是拚銷售量,更重要的是讓時尚產業變得有溫度,並引導消費者珍惜衣物,「買少一點、買好一點」;唯有改變消費習慣,才可能扭轉產銷端的沉痾,真正解決服裝產業的污染問題。
「我希望讓世界看到,臺灣有很厲害的永續時尚生產力,希望在生產過程中,呈現循環經濟的可能性!」陳冠百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