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71期
2022-10-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聞思修
  今日餐桌
  老得很健康
  慈善全球・尼泊爾藍毗尼
  慈善全球・辛巴威
  環保日常 家庭相簿
  農禪生活
  船與傳聯展・大里
  船與傳聯展・清水
  精選書摘
  慈善臺灣
  人物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71期
  乘風破浪造船記
撰文‧吳陳梅燕、張麗雲(臺中慈濟志工)

林慶堂(右二)等志工合力將打造完成的帆船運抵大里靜思堂,準備安放。(攝影/曾燈章)

大里靜思堂門前矗立的帆船,是中區「船與傳」聯展的主視覺,
象徵著大里杙昔日歷史,也寓意法船啟航。

二○二二年七月底,中區「船與傳」聯展啟航,眾人紛紛在矗立於大里靜思堂前的帆船自拍「打卡」。

「船」就如佛教中度化眾生到彼岸的法船,「傳」則是傳揚慈濟慈悲濟世的精神,也傳遞地方歷史的價值。承擔布展企畫的黃玉櫻認為,大里靜思堂也像一艘「船」,是接引會眾的道場、讓民眾心靈依靠的地方;製做一艘船的裝置藝術作品,不僅含藏大里昔日的歷史,也有慈濟法船啟航的意義。

觀展動線由大里杙館破冰,接著到大愛屋館了解九二一地震後慈濟急難救助與援建,再回溯慈濟的草創時期與四大志業的發展;環保館則呈現以回收物化腐朽為神奇的手工藝作品,讓民眾將環保落實生活中。

負責造船的林慶堂具有廣告設計專業,因為認同黃玉櫻的構想,於是從網路找出船的造型,開始著手設計。當設計圖畫出來時,大家疑惑這艘船真的做得出來嗎?林慶堂也自我質疑,但還是默默地開始行動。

他拜訪從事鋁門窗工作的王坤城,提出建議:「你可以按照比例,把船身的框架做起來嗎?美化和完成就由我來。」有興趣挑戰新事物的王坤城,為了分擔林慶堂的壓力,看著圖想了約莫十幾分鐘後:「好,可以試試看!」讓林慶堂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為了不讓王坤城半途打退堂鼓,林慶堂告訴他:「兩週可以嗎?即使骨架看到很多釘子也沒關係,可以用鋁條彎成一節一節再來組合,最後我會將船身整個包起來。」

鋁質輕巧、好裁切,用鋁片固定接合處,不必用銲槍焊接,但還是考倒了王坤城。因為一艘船的骨幹如果不精實,哪經得起風浪?帆船要矗立在大里靜思堂前,必須堪得住日曬雨淋至少五至十年;船身如果褪色可以做新的,但是骨架必須耐用。

鋁管不能用火燒來做出弧度,王坤城決定裁切鋁管再接合形成彎折,再從內側用鋁片固定、以螺絲鎖住;但稍不留心,就會裁錯,「我會停下手中的工作,泡壺茶把心先靜下來。」從錯誤中思考再出發,他愈做愈有心得,一個月後終於完成了。

林慶堂利用廣告中空板韌性強、不易龜裂的特性來包覆船身,外皮再貼上屬於戶外材料的木紋貼皮;以帆布做成風帆,就連風切面的角度都細心考量,並且在船身設計風切孔,讓船身不被強風吹倒。木心板黏貼廣告發泡板做成錨,帆桅上的瞭望臺是用回收冰淇淋盒製作,再以十四支回收咖啡罐設計為前後護欄。

這艘帆船長和高各四米,貼上慈濟法船LOGO和「里仁為美,憶昔大里杙」字樣,非常壯觀有道氣。五月底,帆船被載往大里靜思堂途中,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志工擔心地問:「這樣吹風淋雨,有沒有關係?」林慶堂說:「沒問題!這艘船本來就考量放在室外而打造。」

當帆船安置在大里靜思堂門前,黃玉櫻說,看到法船完成,打從心底的感恩及感動更是溢於言表;志工們再合力打造原木造型的碼頭和木樁;帆船再加上碼頭,讓大里靜思堂成為中區「船與傳」聯展的最佳亮點。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