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來慈濟記得帶走愛與善、福與慧的種子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一年三月四日 
                       
                       
                      早上七點,高雄來了二十部遊覽車,參訪精舍。 
                       
                      上人特地為這群遠道而來的熱心大德們開示: 
                       
                      感謝各位不遠千里而來,由於現代科技發達,透過線路的接引,再遠的地 
                      方都可聯絡上,甚為方便。而遠在美國的靜思堂,距離我們有數千里之遠 
                      ,又不能常常見到我,但是他們在異地為慈濟盡心盡力,也和本地的委員 
                      一樣,他們的心,時時記掛著師父的教誨,秉持著慈濟的精神,關懷需要 
                      被關懷的人,將此一精神帶到國外發揚光大。 
                       
                      委員們亦常說:「在慈濟做事,服務他人,替他人解決痛苦,所以心裡一 
                      直覺得好踏實,人生也過得愈來愈有意義」。而我也常對他們說:「造福 
                      人群是修福,歡喜布施是修慧,如此福慧雙修,何樂而不為呢?」 
                       
                      常有人說,訪遊慈濟的風景,比遊世間的山水更美,因為遊慈濟好比是遊 
                      心靈之旅,有探討與自省的作用;所以,我只要在諸位的臉上,看到欣喜 
                      、滿足的微笑,我就能體會到你們的心意了。再說,入寶山,又怎可空手 
                      回呢?慈濟的名產是愛與善、福與慧,你們回家時,別忘了將這四樣善的 
                      種子帶回去,並用真誠的心來散播傳揚,讓其他人也都能分享到慈濟世界 
                      的真、善、美。 
                       
                      近九點,自立晚報記者林美娜來訪問上人。 
                       
                      「師父對『濟貧容易教富難』這句話感想如何?」林小姐問道。 
                       
                      上人答:「對於物質上貧乏的人,只要給予他所欠缺的物質,他們便會很 
                      珍惜,因為他們由沒有變成有時,心中自然會感恩與滿足。至於原本富有 
                      的人,在物質上他一直很充足,但是精神上與家庭生活卻很空虛,因為他 
                      們一味地追求物質生活,處處要表現出與眾不同,所以在外面也得不到他 
                      人的恭敬,而夫妻間,也由於各忙各的,生活重心只有物質的比較,所以 
                      彼此的精神上也相當空虛,感情自然會淡化。」 
                       
                      「他們只在乎個人的利益,極少去思量別人的立場,所以要勸他們布施、 
                      助人,可能較花費時間;因為他們本就不滿足於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多還 
                      要求更多,所以才會說濟貧容易教富難。」 
                       
                      「師父對於垃圾分類有何看法?」 
                       
                      上人答:「將可燃與不可燃物分開,有助於提升空氣的品質,但這也需要 
                      政府與民眾互相配合才可行。像我們的委員很仔細的將垃圾分類後,滿心 
                      歡喜,可是等垃圾車來時,卻將分好的垃圾一併倒入垃圾車,讓委員看了 
                      很失望。所以,我們肯做,也要政府來配合。」 
                       
                      「如何才是最佳的待人處世方針?」 
                       
                      上人示:「能不去批評別人,且又能真正接受別人比評的,這才是虛心肯 
                      學習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集中精神,讓我們的理念毫無雜念,對 
                      任何事都要自己親身去體會,不輕易為外界所影響,這樣處事才不會有偏 
                      失,對人也不會有抱怨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