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佛法是一部順應社會的「現代人生藏經」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一年四月一日 
                       
                       
                      天尚未破曉,「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聖號已劃破四周的沈寂,這 
                      是大甲李思齊委員,為了使會員能更深刻的感受慈濟精神,帶領一百四十 
                      位會員前來精舍尋根,上人讚歎道:「愛在內心恆常行」,期勉眾人秉持 
                      這份勇猛精進心直到佛境。 
                       
                      上人關切大甲會務近況,垂詢甚詳。思齊居士原來的委員號是二十二號, 
                      後來因參研佛學而中輟達七年之久,如今再回首,委員號為一二八三號, 
                      落差千餘號,不勝感慨。鼓勵同道者莫蹈其覆轍,這一輪迴的感受是「慈 
                      濟最健康」,期勉眾人不要「頭上安頭」,浪費時光。 
                       
                      上人示之:你以七年的時間,鑽研二千多年的時光隧道--佛法,也是一 
                      種收穫,但以做事而論則是損失。慈濟委員所作所為是真實的人生,而學 
                      者談的是文字人生。 
                       
                      事實上,現代人有「現代人生藏經」,現代人小的人生藏經我們鑽得進、 
                      管得到、用得著,可以和生活融合成一片;為什麼佛陀所講的大藏經,我 
                      們反而鑽不進,消化不了?因為社會背景不一樣。 
                       
                      佛法是應社會所需,是一直在編纂中,我們即時編我們的佛法,我們就是 
                      主角。佛法要新陳代謝,更新血輪使它淨化,才能接引更多未進佛門的善 
                      心人士。 
                       
                      下午二點多,大甲慈濟行,臨行前恭請上人開示。上人表示:早上你們朝 
                      山三步一拜,聲音雖然不大,卻聽得很清楚,那是內心虔誠而表現於外, 
                      確實令人感動。 
                       
                      何謂修行--早上你們朝山就是修行,走三步拜一步,心修身行,攝受身 
                      口意;不一定拜佛才是修行,待人接物--看見老人予以扶持,是禮的修 
                      行;舉手投足無不是業,不論善業、惡業都是在舉止中累積的。  
                       
                      現在的人過於現實,看見路人車禍,站在一旁觀望等一一九來救護,總覺 
                      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福在他的面前,他都捨不得動身去修福。 
                       
                      過年前有一位太太騎摩托車,因閃避迎面而來的車而跌倒,頭蓋骨破裂, 
                      肋骨折斷刺入肝、肺,昏迷路旁,眾人袖手旁觀,無人救援。待救護車來 
                      ,才送到慈院,見她傷勢嚴重,不管有無眷屬,內、外科一起來處理,腦 
                      部開刀,胸部開刀,發揮團隊精神。兩天後她清醒過來,才寫電話號碼, 
                      聯絡她先生來。她先生來時,她已經可以和他對談。 
                       
                      救人也要用心,我們身體的一切動作都可以發揮良能,有這麼好的救人能 
                      力,應該看到馬上去做。身體的良能從內心的虔誠表達於行動--朝山, 
                      是一種磨練,磨練身體由誠而敬,更重要的是實行身體的良能。 
                       
                      修口,口與腳步配合佛號,開口動舌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人與人之間, 
                      有些人讓人看到他就打從內心歡喜,為何?那就是過去生中,他說的話, 
                      你都很喜歡,他解開你的心結,他沒有讓你煩惱過,所以,你聞其聲見其 
                      人就起歡喜心。 
                       
                      例如:佛陀在世時,上至國王,下至販夫走卒,聽到佛陀之名,就起歡喜 
                      心,偏偏有一貧婆,並不尊仰佛,所以佛有三不能,其中「無緣眾生不能 
                      度」。 
                       
                      佛的過去生中,有一婦人喪夫又喪子,哭得十分傷心,有一比丘見狀問道 
                      ,為何如此痛哭?婦人悲痛道出喪夫喪子事。比丘聽了,說:「生死是人 
                      間很平常的事,有什麼好哭的呢?」說完掉頭就走了。 
                       
                      婦人仍是哀嚎痛哭,又來一比丘詢問情況,並遞上手巾給她拭乾眼淚;得 
                      知情況後,安慰道:「過去的都已過去,悲慟哀傷也叫不回他們,何況再 
                      哭會損害健康。」婦人一聽,覺得有理,比丘的溫言關懷,給她留下很好 
                      的印象,她心中默許:「將來若有緣,我希望讓你度。」 
                       
                      前一位比丘是佛陀,後來的一位比丘是阿難,所以,貧婆與阿難因緣深厚 
                      ,惟有阿難才能度她。 
                       
                      我們要時時讓人歡喜,常常反省有沒有障礙別人,看看過去生中有沒有怨 
                      別人,講話做事都要讓人歡喜。說人是非,不如多念一句佛號,多積一些 
                      智慧;那麼,別人雖然聽不懂你說的,只聞其聲,也會心生歡喜呀! 
                       
                      身、口要平行,而意是微細的煩惱,把握得好,也能成佛成聖。貪與愛是 
                      相對的,有人說臺灣是「貪婪之島」,但能布施則無貪心,慈濟人充滿了 
                      愛而無貪心。 
                       
                      有一位列車長說他最喜歡跟隨慈濟列車服務,因為充滿愛的氣氛。某次他 
                      執勤時,有一會員為趕搭慈濟列車只買月臺票,驗票時,他又正好如廁, 
                      就自動向列車長說他要補票,列車長沒有零錢,會員堅持他沒有貪念,一 
                      定要補票,否則會有因果,列車長因手上沒有補票單,就說:「這是慈濟 
                      列車,那請你將車費交給師父。」若是社會上每個人都像慈濟人清淨不貪 
                      念的愛念,那社會該有多美? 
                       
                      諸位遠途而來,也是起於一念之愛,更是滿心的誠懇,用行動表示那分誠 
                      從內心升起。 
                       
                      內心的一念若是惡,則驚天動地,就像攤開報紙一看,經常有作奸犯科之 
                      事;打開電視,哪一天是很祥和?另外,中東四十多天的戰爭,民不聊生 
                      ;石油倒入大海,沿海受污染;戰末,油井放火,空氣嚴重污染,慢慢影 
                      響人們的呼吸……這也是出於人為,一場戰爭破壞數十年的建設,家園破 
                      碎,無水、無電,這樣的情景也是海珊喪心病狂的一念,誠如梁皇懺云「 
                      國王一念,浮屍萬里」,這也是一念心。 
                       
                      這一念如果換成佛心呢?就如釋迦牟尼佛,生在印度,成長在印度,最後 
                      往生在印度,成佛在印度,但是他的法,普天之下廣為流傳,讓我們依教 
                      奉行,他介紹的佛,我們也虔誠的念。 
                       
                      人間多病,病在「貪」字,藥師佛是方便法門,有人認為念藥師佛要做人 
                      間事很麻煩,佛陀就介紹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很好修行的地方, 
                      這是佛陀視眾生根基,看你喜歡什麼,就說什麼,祇要你歡喜接受,依此 
                      修行行善,就不會去做壞事;而一切舉止投足都是業,就如慈濟委員忙得 
                      無是非,也沒有時間去生病,多一善業就減一些惡業。 
                       
                      所以,修行就是在修身、口、意三業,去蕪存菁,沒有雜念,一心一志去 
                      行菩薩道,可達佛境地。 
                       
                      眾人歡喜信受,紛紛與上人合影,留下永恆的記憶,才拜謝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