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什麼是菩薩?如何做菩薩?
◎善慧書苑
◆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早齋方畢,精舍中庭即開始忙碌起來,有人搬桌椅、有人拿麥克風,人人
各司其職。今日是上人宣布暑期停辦慈濟列車後首梯次的委員精進會,雖
然事前已討論過如何佈置會場,但為求完美,大眾仍不敢掉以輕心。

在舖設講台階梯處地毯時,工作人員為求美觀,決定捨棄現有的兩塊小地
毯而欲重新剪裁新地毯,適上人從書房出來,見狀即制止說:「能用的東
西要節省用,不要任意破壞東西。」

上午十時三十分,台北第六組、八組及基隆地區委員共二百人進精舍,隊
伍整齊而靜默無聲。在禮拜法華經序、繞佛、止靜之後,上人開示:「我
為你們能夠回來進修福慧而感到歡喜。慈濟工作旨在濟貧教富。濟貧是修
福,教富是修慧,若沒有慧心怎能勝任這項工作呢?今日的進修是要讓各
位慧上加慧。」

「學佛行菩薩道要不斷地進修,佛陀來回人間七千多次,經歷三大阿僧祇
劫,無非為了救度一切眾生。正因為要度眾生所以要不斷進修,因為不斷
的進修,所以增加了無量的智慧。如今大家能得人身,得聞佛法,行菩薩
道,就要不斷地再進修。」

「大家有機會做一日的進修,要將精神集中起來,不可散亂。師父輕輕說
,你們要重重聽,若能受持一法,則你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不會離
開智慧。」

過堂時,上人示範用食行儀:拿碗要能「龍口含珠」、持筷則須「鳳頭飲
水」。如此進食則稱「貴相」,而能時時發好願即能修得大福。食前要先
夾三口白飯,第一口,應發願──願斷一切惡;第二口──願修一切善;
第三口──願度一切眾生。此外,還要能「食存五觀」,方稱圓滿。

下午,上人繼續開示「什麼是菩薩?如何做菩薩?」「六度波羅蜜及所感
之果」。

「什麼是菩薩?只要能將心念凝聚,有著一分愛的人就是菩薩。學菩薩的
第一條件,要將心胸打開,拓展愛的範圍。如是因,如是果。做菩薩不離
果報;行六度波羅蜜各有其果報:布施感得富有、持戒感得莊嚴,忍辱感
得力量、精進感得長壽、禪定感得安樂、智慧感得辯才。」

從上午委員們進精舍一直到下午五點,上人盡其所有的傾囊相授,對於弟
子們殷殷期勉,反覆叮囑,慈濟志業即是成就菩薩道業最直接的道路,希
望大家要把握時機、因緣,精進再精進。

七點半,第一梯次精進會在上人為眾人戴上結緣念珠後,圓滿結束。